您在這裡

出版品

《婦女新知通訊》、《性騷擾完全拒絕手冊》及「性騷擾完全拒絕手冊」網站、「性騷擾一點通」網站、《看見新移民-多元文化小撇步》及網站、《做親密,愛自主-從無法抗拒到積極同意》及網站、《女權火‧不止息:台灣婦女運動剪影-公民影音教材》等出版物;與美麗少年工作室共同出品性騷擾紀錄片《玫瑰的戰爭》DVD。

公共照顧-照顧不只是女人的事

去年(2020)年底,台北市長柯文哲拋出「民眾結婚給補助」的提案[1],要求台北市民政局研擬補助細節,理由是分析數據後發現,不結婚的年輕人比例越來越高,不過已婚者有小孩的比例極高,因此研判台灣生育率低迷的主因是年輕人不願進入婚姻,希望金錢補助可以提高結婚意願。2021年初,美國中央情報局又公布一份報告,預測今年台灣生育率將是全球最低,引發各方關切的輿論。

婦女新知基金會在生育改革行動聯盟與聯合報合作的專欄「生育不只是女人的事」投書〈鼓勵結婚就生育?〉評論柯文哲市長的提議,於2月中刊登出來,投書指出「已婚者生小孩的比例高」事實上只是統計上的相關性,實際因果關係不明,柯市長直覺地認為「因為民眾結婚所以生小孩」,所以認為發錢鼓勵結婚就能提高生育率,但萬一實際的因果關係是「因為想生小孩所以民眾結婚」,那麼台北市民的納稅錢就是去補助了本來就想生小孩的人,沒有意願生小孩的人一樣不會生。

更重要的是,目前的社會文化讓「媳婦」這個角色難為的程度遠高於「女婿」,任何把女性推入婚姻的公共政策,無疑都缺乏性別意識,更何況柯市長想的是更多人結婚就能讓更多女人生孩子,這種思維只是把女人的身體當成生育工具而已。決策者必須了解「結婚」與「生育」從來不是同一件事,適合每個人的順序也不是只有「先結婚再生育」而已,事實上,生育率能持平或掉得不那麼快的已開發國家,都發展出友善多元家庭的法規與堅實的多方面養育支持政策,讓不婚者、單親也能安心生養孩子,這正好是台灣社會與政治人物缺乏甚至抗拒的思維。

多方面的養育支持政策,除了高比例的優質公共托育之外,友善生育的勞動職場也十分關鍵。婦女新知基金會雖從來沒有成立正式服務專線,蛋數年來接仍獲非常多遭受職場懷孕歧視的女性勞工來電,因此今年三八婦女節,婦女新知基金會發起「一百個不敢請育嬰假的理由」徵文活動,後續將整理民眾投稿經驗於各種倡議場合與眾人分享。

4月29日立法院社會福利暨衛生環境委員會舉辦「我國面對少子女化困境之因應對策」公聽會,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代表出席發言,便引用許多「一百個不敢請育嬰假的理由」徵文活動的投稿內容,顯示台灣的勞工家長,尤其是母親,在職場上想平衡家庭生活與職涯發展、想請個假、回到合理的工作時間,都時時刻刻承受著龐大的壓力。

實際數據亦顯示台灣女性一但有了年幼子女,職涯發展、收入遭受影響的機會遠比男性高,台灣家長的高工時進一步讓「女人擱置自我發展生兒育女、男人賺錢拼升遷」的性別分工難以打破,高工時低薪資的就業環境,也造成幼兒家長嚴重的「時間貧窮」困境,讓家長感嘆照顧或養育學齡前兒童最大的困境,就是「沒時間陪小孩」。

我們在公聽會提出,要提升生育率不該用鼓勵結婚、指責或勸導女人和年輕人婚育,關鍵是實際的社會環境要改變,提升職場與家庭內的性別平等,大幅增加公共托育、降低整體工時、增加充足的有薪休假並可依勞工需求彈性請假,長期而言更應該跨領域、跨部會,從經濟、產業、交通、建設等發展政策來思考如何因應盡量減緩生育率下降的速度以及快速變遷的人口結構。

4月30日,婦女新知基金會與全國教保產業工會、行政院性別平等會民間委員共同就少子女化政策拜會行政院性平處與性平會執行秘書,由本會常務監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王舒芸老師代表說明基金會各項訴求,包括:

  1. 所有受雇者,不分軍公教勞,至少都應享有一年7天有薪家庭照顧假。
  2. 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9條規定,受僱於僱用30人以上雇主之受僱者為撫育未滿三歲子女,每天可減少工作時間1小時或調整工作時間,但不得請求報酬。應修正為所有撫育未滿三歲子女之受僱者,皆可每天減少工作時間1小時或調整工作時間,且不得扣薪。
  3. 支持男性勞工請育嬰假,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薪資替代率應提高至八成或九成;但不應再延長育嬰留職停薪請領期間,須避免連續請假期間過長,拉高請假家長回到職場的門檻。
  4. 由政府補助家長在育嬰假期間社會保險(勞保、公教保、軍保等)負擔之保費,保障家長在育嬰期間的保險年資不中斷。
  5. 孕產婦之配偶應享有五天有薪「陪產檢假」,配偶在孕產婦產檢過程不缺席。
  6. 恢復常規「時間運用調查」,作為未來重大政策規劃與推動依據。
  7. 降低整體工時,除勞動政策與法規改革,各類產業發展方針與相關法規也應納入併同規劃。
  8. 增加公共托育並落實友善生育職場,政府必須投注足夠預算,不應該再提供稅賦優惠,避免債留子孫的情況更嚴重。
  9. 少子女化對策應全面檢討,行政院少子女化對策42.76%的經費拿來發津貼,對友善生育環境的改革毫無助益;其中22.1%的經費投注在「準公共化」托育,但眾所皆知「準公共化托育」只是「假公共托育」。所以少子女化對策總共有超過一半的經費,至少64.86%的錢,對友善生育環境沒有幫助;促進職場性別平等、落實友善生育職場的預算,只佔了0.000471%,公共托育預算也僅佔13.93%。

行政院代表表示瞭解也認同民間團體提出的方向,雖然短期內無法全數實現,但會朝這個方向努力。

5月5日母親節前夕,婦女新知基金會更邀請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台北市產業總工會、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共同召開「爸爸照顧,媽媽快樂——育兒照顧制度改革刻不容緩」記者會,提出全面性育嬰假制度「六要二不可」改革訴求,主張提供幼兒家長更無縫接軌的支持,鼓勵雙親共同分擔照顧養育工作,大幅減少育兒的薪資懲罰,並保障同志家庭請育嬰假的平等權利:

【一要】要以報稅時薪資所得及執行業務所得計算薪資替代率。

【二要】要提高到九成薪。

【三要】要積極支持男性使用,鼓勵共同育兒。

【四要】要放寬以日為單位彈性請假。

【五要】要與兒少權法賦予家長之義務接軌。

【六要】落實同志家庭育嬰請假權利。

【一不可】不可更動家長/父母之間不可移轉的規定。
【二不可】六個月有薪育嬰假原則上不可再延長 。

具體政策方面,我們又列出「四短期二長期」的職場友善生育措施改革,讓職場與托育環境更友善生育:

【短期改革一】實質薪資九成薪之財源籌措可彈性結合現制與公務預算或社會保險。

【短期改革二】九成薪計算若設上限應提高至72,800元,避免過度懲罰家長。

【短期改革三】若家長仍須減少工時因應育兒需求亦不扣薪懲罰。

【短期改革四】多一、兩個月托育補助,支持長期請假家長返回職場、安心托育無縫接軌。

【長期改革一】研議孕產照顧相關薪資公共化。

【長期改革二】讓家長安心近便的0-2歲「真」公共托育不可少。

記者會後隔天,行政院迅速宣布將原「就業保險投保薪資六成薪」的育嬰津貼,提高至「就業保險投保薪資八成薪」,些微減少育兒家長的薪資懲罰,值得肯定,不過婦女新知基金會仍透過媒體呼籲,長期而言仍應解決「就業保險投保薪資」經常高薪低報、以致於勞工無法以實質薪資計算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成數、請育嬰假仍必須承擔薪資懲罰的問題。

5月6日,婦女新知基金會同時出席托育政策催生聯盟主辦的「2021年勞動節及母親節『低生育率對策』建言」記者會,記者會中引用聯合國「人口暨發展計畫」於2019年發佈的研究報告《各種低生育率對策成效如何?》(Policy responses to low fertility: How effective are they?),報告中指出,已開發國家幾乎全部經歷生育率下滑,但有些國家可以維持生育率水準,有些國家能維持緩慢下滑,都不致於在短期內對整體國家、社會、經濟、政治造成過度衝擊,這些國家如何做到?最關鍵的原因便是政府是否拿出積極對策,促進性別平等、打破性別刻板印象,讓家長(尤其是母親)無後顧之憂地兼顧職涯發展與生育規劃,其中被證明最有效的政策,便是平價、優質、普及的公共托育服務。

代表出席記者會的秘書長覃玉蓉說明,超過30年來,台灣生育率快速下滑並不是新問題,這個老問題無法解決,其實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許多決策者仍以為將女性塞回過去相夫教子的傳統角色,就是低生育率的最佳解方;可是許多國家的比較研究,都指出落實性別平等,把生育與否的決定交到女性手上,並透過具體政策和制度改革給予全面支持,能做到女性生育不以進入婚姻、犧牲職涯、收入夠高、家庭後援足夠為前提,其實多數女性是願意成為母親的。聯合國的報告便是在認證這一點,想提振生育率,卻把女性塞回傳統角色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方向,打造友善的育兒職場,保障女性的就業跟職涯發展機會,並鼓勵男性共同育兒,才是正確的方向。台灣高工時,降低工時一定要做,但短期至少給家長有薪育嬰假並能彈性請領,讓勞工依育兒需求處理接送與任何突發狀況。

[1] 郭采彥、陳柏諭,〈柯文哲提出結婚給補助促生育 引發質疑聲浪〉,公共電視報導,2020/11/16,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