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我,單身又怎樣?/賴姵如
文/賴姵如 婦女新知基金會實習生
七夕前夕,在一次與朋友聚餐的場合中,我們聊起了各自對於「單身歧視」的看法,朋友A回答:「我超討厭別人一直問我有沒有男朋友。」,「可是別人問我有沒有女朋友,我不會覺得被歧視阿!」朋友B這麼說。截然不同的回應,投射出對於單身的不同感受。
單身歧視或是小題大作
歧視在某些時候,是相當難以被界定、譴責的行為,原因在於該字詞常會被聯想某些負面行為,像是冷眼看待、口出惡言,甚至是肢體暴力;教育部辭典則定義歧視為:「輕視,以不公平的態度相待。」如此負面的詞語與部分單身者自稱的生活經驗放在一塊,是不是會讓人覺得當事人再過度跨大或是小題大作呢?
英文有句諺語叫”Stand in others’ shoes”─以別人的眼光看待事情。個人生活圈以及日常碰到的人事物通常不會有多大變動,令人容易困於自己的象牙塔中,難以去發現自己認為理所當然、但其實是種隱而不顯的偏見歧視觀念,往往必須經歷過類似事件,或是特定重大新聞議題爆發,才會自覺到─原來長久以來,自己的思想價值觀與言行舉止等等可能間接使得他人感受不悅、被冒犯、憂鬱焦躁,甚至懷疑、否定自己。
若是將單身者對於歧視、不友善態度所提出的反彈聲浪簡化成一種小題大作、過度敏感的行為,只以高高在上的姿態,拼命否決單身歧視的存在,無不反映出對於別人的人生經歷與情感,欠缺體會與同理之心,只有當社會允許「異己」的存在,用心傾聽不同群眾的聲音,而不是僵化地要求所有人按照規定路線去發展人生,且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讓每個人都能夠擁有一定的空間拓展自己的人生,選擇、實踐自己所希望的生活方式和夢想等,多元價值才能達成。
單身歧視 單身不福利
有一部分的單身者正在述說他們的生活遭遇─小至以關心名義包裝的刺探詢問、對當事人單身狀態感到驚訝懷疑、旁人對於單身生活的揶揄……,大至蘊含「反單身」意味的政策制度,社會性的歧視與制度性的歧視兩相並行,間接塑造了部分群眾心中對於浪漫愛情的渴望,他們對於「擁有配偶」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種崇拜心態,喜歡被人愛的感覺並沒有錯,只是不應該將此種想法一昧地套用在別人身上;崇拜心態也穩固了制度性歧視在社會上的運作,社會性與制度性機制反覆地相輔相成,民眾的思考框架極有可能被限縮,「擁有配偶」成為一項人生義務,也是一種人生價值之證明方法,代表你真的值得被愛,代表你不是所謂「神經質的老處女」或是「不擅交際的宅男魯蛇」,單身狀態掩蓋了你的其他優點,旁人會忽略你的學術、事業、幽默、藝術、音樂等等其他方面的表現,專注於關心你的感情生活。人們可能鈍於去思考,身為單身(不論是暫時、長久、自願或非自願狀態)也可以擁有的人生價值與意義,同時也可能鈍於去反思,身為單身者時,所遭遇的不合理狀況─社會讓我們將那些不合理給「合法化」、視之為理所當然了,問題其實並不出在單身者身上。
單身歧視的涵蓋甚廣,包括他人的言行舉止與不同機關處所的制度政策,前者便不在此處多說,網路上有相當多的相關討論(例如一句話惹毛單身人士大賽等),後者則是較少被提出討論。曾有未婚單身女性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因為自己無「家累」,因此常被選為加班的人選,單身的身分使當事人可能必須理所當然、負擔額外的工作量;部分公立學校的教師若要申請介聘(轉至其他學校任職),相關規定辦法的積分條件會因有配偶或單身而有優劣勢的差別;三、四十歲的未婚單身女性在某些工作環境下,也可能遭遇伴隨單身身分而來的不友善對待,某位國小老師曾因為年齡已屆四十歲卻未婚,而被家長質疑其「精神問題」,似乎結婚與否,相當於個人價值與生活能力的一種證明……。
種種單身經歷,會因為當事人的工作型態、生活環境與經濟能力等因素而不同,社會上缺乏此類相關故事的分享,因而致使多數人無法想像單身歧視與不福利的真正存在,也不容易發覺這是一種有欠公平的歧視,學者Lynn Jamieson曾說「流傳最廣的公開故事,通常是由擁有權力和權威的人所製造或再製造出來的,亦即,這些人是站在有力的制度化結構,並且代表那個結構來運作」,「擁有配偶」的廣大群眾成為主要發聲者,他們的生活型態透過電影、電視節目、小說故事、流行歌曲或媒體廣告等等被極力歌頌,「擁有配偶」被當成是一種正常狀態,可是「單身」卻不知不覺被主流價值觀標籤為必須極力擺脫的身分,其實擁有伴侶或是身為單身不該有對錯區分,不該被評斷價值。期許大家,對於「單身」身分不要再扣有既定的負面想像,讓社會所有人,都能擁有更多空間探尋並發揮最適合自己的生命價值。
歡迎分享你的想法給我們,或是來看看單身的他們的故事,FB粉絲專頁:我愛我單身又怎樣:)
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iloveme2015awakening
/圖片2/我愛我單身又怎樣QR code
(原文刊載於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第454期之新聞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