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出版品

《婦女新知通訊》、《性騷擾完全拒絕手冊》及「性騷擾完全拒絕手冊」網站、「性騷擾一點通」網站、《看見新移民-多元文化小撇步》及網站、《做親密,愛自主-從無法抗拒到積極同意》及網站、《女權火‧不止息:台灣婦女運動剪影-公民影音教材》等出版物;與美麗少年工作室共同出品性騷擾紀錄片《玫瑰的戰爭》DVD。

進擊的家長:公共托育政策系列工作坊 x 第四場 & 第五場

進擊的家長:公共托育政策系列工作坊 x 第四場 & 第五場

傳統性別分工在台灣依然普遍,幼兒托育責任大多數仍落在女性身上,台灣托育服務過於昂貴、品質佳的服務不夠普及,女性一但成為母親,常常必須面臨辭去工作育兒以省下托育費用或付出大部分薪水收入換取托育服務的艱難抉擇。在年輕世代普遍低薪、高工時的背景下,公共托育的缺乏,也讓年輕家長承受著更高的經濟風險。要促進家庭內與職場性別平等,降低工時、提高收入、普及公共托育服務缺一不可。

婦女新知基金會今年舉辦「進擊的家長・公共托育政策系列工作坊」,本系列工作坊共規劃五場課程,招募有托育需求的家長、對公共托育政策及平等議題有興趣的朋友,一同深入了解台灣托育政策沿革、現狀與困境,以期培力家長參與在地托育政策審議,並根據家長托育需求,近一步推動促進性別平等、切哈家長需求的公共托育制度,以公共資源有效分擔家長的托育負擔。

【進擊的家長・公共托育政策系列工作坊 x 第四場】

時間:2017年9月30日 14:00-17:00

地點:臺北市婦女館

議程:

  • 孩子的老師很血汗?談教保人員勞動條件現狀

主講人:陳惠菁(台北濱江非營利幼兒園教保組長、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

  • 讓家長、孩子、老師三贏:教保工會的團結之路

主講人:簡瑞連(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長)

九月底公共托育政策工作坊來到第四場,我們邀請到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的理事陳惠菁、理事長簡瑞連來談教保人員的勞動條件與工會運動。為什麼公共托育工作坊要談教保人員的勞動條件與工會運動呢?事實上,公共托育不只是國家出錢cover托育費用而已,公共托育的精神之一,就是透過國家或公共力量介入,平衡並保障家長、教保人員與幼兒各方利益;此外,真正落實公共精神的托育服務,是不可能不看托育品質的——如果我們認為讓孩子享有品質優良的托育是重要的公共價值的話——而要維繫好的托育品質,靠的不是美輪美奐的裝潢,而是靠一位位熱情投入、經驗豐富的教保人員撐起來的。一旦教保人員的勞動條件低落,工時高、薪資低,托育品質不可能不受影響。而台灣有一群默默在第一線努力的教保人員,在正職工作之外,多年來撥出私人時間參與、組織工會,不只爭取自己的權益,也要求政府力推托育公共化,她們守住的既是職場權益,也是幼兒和家長的權益。


圖說/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陳惠菁分享私幼教保人員勞動現狀

第一位講者陳惠菁,正是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的理事,本身也是濱江幼兒園教保組長。惠菁一開始就說明,教保人員有分公幼、私幼的教保人員,這次工作坊主要是分享私幼的教保人員困境。

教保人員的勞動現況是上班時間要比一般勞工更早到,多數私立幼兒園的工作人員早上七點半要去開門,下班時間也不可能準時在下午四點半就下班,因為家長多數五點半以後才下班,在經過舟車勞頓的交通時間,家長更晚才能來接小孩,而教保人員必須等所有小朋友都被接走之後,整理園所完畢才能力開。午休時,教保人員其實也無法休息,有很多事情要處理,包括小朋友的學習紀錄、各種行政工作等等。

惠菁說,教保人員雖然辛苦,但是在社會上地位不高,一般人覺得教保人員只是幫忙陪伴照顧小孩吃喝拉撒睡,這些社會觀感導致教保人員流動率高,這也是為何托育品質會受到影響。

現在政府又要求大班的教保人員要有教師證才能「教學」,被視為教育體系的人,至於沒有的教師證的人,就只能做「保育」工作,比較被視為社政體系的人,好像專業上矮一截,但托育現場從來沒有分得那麼清楚,不管有沒有教師證,做的事情其實都差不多,但是這樣的制度性區別卻常常造成現場教保人員的衝突,不利於合作。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在2004年、2010年、2017年都曾經對高高屏教保人員的工作現況調查,每日平均工時高達9-10小時,這還沒有算入午休時要忙一些雜事:66%陪伴小孩吃飯睡覺、63%處理行政事務、52.3%整理教室、22.2%其他(寫聯絡簿、看功課等),剩下只有7.2%可以到不受干擾的空間休息。

教保人員薪資福利也偏低,2017年的調查顯示,教保人員平均薪資僅有2萬1千元到2萬4千元,這還是年資超過十年以上的情況。勞保、勞退方面,雖然現在政府已經規定幼兒園要強制納保(而非五人以下就可不納保),但實際上還是有部份雇主沒有提供勞保。多數教保人員對自己的法律權益並不清楚,老闆說什麼就什麼,也不敢去告老闆,擔心自己沒工作。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現勞動部前身)曾在2009年、2012年抽查全台50家大型績優的幼托機構,分別有高達65%、44%機構違反勞動法令,如工時違法、沒給加班費等問題。

甚至,還有雇主主張要讓教保人員適用變形工時。請大家想一下,如果自己每七天能休息一天,跟連續工作24天、再休假4天,身心負擔是相同的嗎?或是兩天各工作八小時,與一天工作16小時、再休一天,身心負擔是相同嗎?教保人員過勞,影響的是孩子的權益。教保人員照顧的是小孩,小孩會有情緒依附關係,如果小孩在有安全感的地方,學習品質也會不一樣。例如新聞中的三名受虐兒童都是班上吃飯最慢的,但私幼超收嚴重,老師負荷過大,老師在高壓狀態下難免情緒失控,就會影響幼托品質。

政府強調教保人員需要高學歷、高規範,往專業主義及管理本位去發展,但是這樣真的有提高教學品質嗎?惠菁強調,現在公幼比例低,私幼高,幼托高度市場化,工會總是呼籲別再加碼托育補助、公私共好政策,其實只是把補助經費給了私幼,要真正提高公共化托育的比例,才對人民好。


圖說/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長簡瑞連談教保人員的工會運動

第二位講者是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的理事長簡瑞連。瑞連感嘆說,學校及政府對教保人員的職前教育是沒有公民意識、勞動意識的,因此工會經常發現教保人員對待孩子、對自己勞動權益、與照顧品質的關聯,是沒有概念的,教保人員勞動條件不好的托育環境,相信幼托品質不會好。

教保工會的會員,以私幼的教保人員為主,公幼的也有一些,工會在組織倡議的過程中,發現教保人員的法規把這些工作人員做切割:教師、保育人員,但幼托現場都是喊老師、都需要做各類工作。瑞連帶了一部長達40分鐘的紀錄片《跟著我們向前走》與現場聽眾分享,這部片是黃淑梅導演拍攝的,紀錄教保工會的成長,呈現教保人員的心聲及勞動處境。

紀錄片放映完畢後,瑞連先分享自己的經驗,她高職畢業後就開始工作,但懷孕要生第一個孩子時就遇到非法解僱。工會在82年立案,先私下運作三年,一開始只是為了辦理勞健保,但後來工會發現,教保人員連納入勞基法的保障都很困難,然後要學著去抗議、去立法院參加公聽會、表達意見,後來拜會立委,發現立委竟聽不懂,一步步慢慢累積出經驗,才知道要講自己是哪個選區、立委才會重視,這個過程就是要學習如何拜會資料各立委、主任、助理,或把拜會資料塞進各立委辦公室。這樣走過二十年,每年動員參加五一勞動節遊行,就是為了讓社會看到教保這個行業的處境。

瑞連說,教保人員在私領域是很封閉的,很多人是未婚,遇不到其他領域的人,工時長,回家後倒頭就睡,或是工作上照顧別人的孩子、回家後還要照顧自己的孩子,從開始爭取自己的勞動權益時才開始學習站出來,才看到社會其他領域。

最後,瑞連問大家有什麼問題?看影片的時候,有聽眾提到想組成勞動合作社,瑞連回應說,教保工會也有討論過這個方式,像是在高雄開辦的非營利幼兒園,是從社區自治、家長與教保人員共同合作的理念來辦理,而不是我們是經營者所以都我們說了算,不是這樣的,我們認為孩子的成長要跟社區在一起,所以各方的意見對都很重要,特別是第一線教保人員跟家長之間的溝通。

  • 討論時間

問:請問剛剛談教保工會的歷史,為什麼不同年代會出現保育人員、教保人員這些不同的名稱?工會有打算在其他縣市成立嗎?

答:以前一開始我們叫做保育人員工會,因為當時托兒所老師的法定名稱叫做保育人員,其實很多人不知道這件事,還以為我們是做生態保育的,其實不是。後來幼托整合,以前的幼稚園和托兒所整併成幼兒園,幼兒園老師的正式名稱改成教保人員,所以我們也改名叫教保人員工會,並用辦理勞健保來吸引一些人加入,後來又成立高雄市輔育人員職業工會,因為主要成員是照顧0-2歲,而且有另一個保育人員工會是補習班人員。後來因為工會法修改,又成立全國教保產業工會。工會擴張一直是困難的,要有錢要有人,有了人要帶,才會有人接棒。不過現況是有些成員根本不敢讓老闆知道他有加入工會,在這樣的氛圍下組織非常困難,我們接下來的目標是在台中成立工會。

問:剛才有提到教保人員平均薪資兩萬多,在倡議時,怎麼去喊出教保人員的合理薪資應該有多少?

答:我們其實沒有喊過教保人員薪資應該至少多少,公幼教師是三萬八千元起跳,那保育人員應至少30155元?有人認為我們講的私幼人員薪資低只是南部的現象,是有城鄉差距,不過在政府會議中沒人敢喊私幼人員要多少,如果是自由市場,利潤當中要分配給工作人員合理的勞動薪資,我們認為至少要符合最低的勞動條件,像是工時、加班費的規定,很多教保人員是被強制打卡(作假)喔,我們最近在收集各教保人員的薪資單,有業者在不滿我們為何要收集,但我們認為這應該是要公開的資訊,私人營利可以賺錢,但我們要求基本的勞動條件要做到,例如我們教保人員五一勞動節、教師節都是不放假的,經過我們抗議後,現在才有部份幼兒園在五一勞動節放假。這是我們為何一直鼓勵教保人員要站出來跟社會各界對話、要有公共意識,像是德國家長會支持教保人員罷工、爭取,但台灣會嗎?

問:剛才看影片覺得很感動,覺得教保工會有在帶動會員學習、成長。想知道你們如何吸收會員?如何帶成工會幹部?

瑞連:我們也擔心,不能老是只有我們幾個幹部,我們也擔心會有斷層,我們其實是全國聯盟性的組織,我們要跑各地,交通等費用哪裡來?我們雖然自許不當花瓶工會,但教保人員流動率高,99%是女性,會因為自己結婚生育等家庭責任而難以投入,或有人改去新加坡等外國工作,薪水比台灣高,而且人家也缺教保人員,有系統地來挖角。我們很重視跨組織結盟,就母雞帶小雞,一個帶一個,回來立刻討論,或跟其他領域的團體、勞團互動,擴大對其他議題的認識。我們內部常常對話,甚至吵架,透過連結,自我成長,養成幹部,期許可交棒給年輕世代。

惠菁:我算是被瑞連他們帶出來的,進了工會好像發現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裡不是只有工作、小孩、家長,還有各種社會議題,原來我有我該有的權利,我有能力改變這個社會。我在工會學到最重要的事,就是要不斷努力、不斷發聲,讓別人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所以我很努力去開會、去各種會議,以後要學習開會時如何當下即時反應,學習要跟主席反應、或要求別人等我說完再來插話,不要等到回來後才後悔。

【進擊的家長公共托育政策系列工作坊 x 第五場】

時間:2017年10月15日 14:00-17:00

地點:臺北市重慶非營利幼兒園

議程:

  • 公幼?私幼?非營利?幼兒園政策發展歷程與爭議

主講人:王兆慶(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

  • 玩出真能力~幼兒園到底都在玩什麼~

主講人:蕭瑜瑩(台北市重慶非營利幼兒園園長)


圖說/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王兆慶簡介幼兒園政策

最後一場工作坊,舉辦在台北市重慶非營利幼兒園,先由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王兆慶簡介幼兒園政策,再由重慶幼兒園蕭瑜瑩園長帶大家參觀幼兒園。

兆慶一開始就說明,政府依照幼兒的年齡將學齡前的幼兒分成兩種托育體制,分別為幼兒園與托嬰中心。幼兒園招收兩歲以上到六歲的幼兒,而滿兩個月不足兩歲就需要將孩子送去公辦民營托嬰中心(簡稱公托)或私立托嬰中心。本次的工作坊主要是要探討幼兒園的教保服務公共化議題。

現今的法規規定兩歲幼兒因為學習能力較其他年齡不足,所以需要獨立成班(幼幼班),師生比為1:8;而三歲到六歲可以組成混齡班,師生比為1:15。師生比指的是一位教保服務人員(幼教師或教保員)可以照顧幾位幼兒,但不包括其他的才藝老師、外籍老師或體能老師等等。而幼教師與教保員在教育體系中的學分內容是差不多的,在實務現場的工作更難以分別,但幼教師多了教育學分並且需要經過實習才可以領專業執照,因此薪水也比較高。

台灣現在共有三種幼兒園的形式,分別為公立幼兒園、非營利幼兒園與私立幼兒園。這次的工作坊著重在公立幼兒園和非營利幼兒園的比較。

首先是學費的比較,許多人會搶著把孩子送到公立幼稚園因為學費是最便宜的(3500~4500元/月),相較來說非營利幼兒園比較貴一些(3500~9000元/月),原因是政府給予公立幼稚園較多的補助金額。接下來是勞動薪資,公幼老師的薪水(四萬起跳)是最高的,人員流動率最低;其次是非營利幼兒園(三萬起跳),私立幼兒園起薪更只有兩萬兩千元,人員流動率最高。最後是服務時間的比較,公幼的教保服務人員受限於公立國小老師的教師法,規定只能開到下午四點,因此近七成公幼只供托育到下午四點(台北市的公幼可開到六點),且近六成的公幼寒暑假不開放,對於雙薪家庭或是沒有長輩接送小孩下課的家長,公立幼兒園是非常不友善的,這也是政府不再增設公立幼兒園的原因;相較非營利幼兒園整年都有開,且每天都開到六點,較能符合家長的托育需求。

「非營利幼兒園」是政府委託公益法人,或公益法人主動向政府申請興辦的幼兒園,政府扮演補助、輔導、諮詢、考核的服務,協助公益法人自治管理幼兒園的運作。非營利幼兒園不以營利為目的,主張以收托時間接近私立幼兒園,學費接近公立幼兒園服務弱勢族群的幼兒。主要目的為協助家庭育兒及家長安心就業、促進幼兒健康成長並推廣優質評價、弱勢優先的教保服務。現在台北市承辦非營利幼兒園的公益法人有彭婉如文教基金會、中華婦幼發展協會、台北市現代婦女基金會等等。


圖說/台北市重慶非營利幼兒園蕭瑜瑩園長帶領參觀

兆慶簡單介紹完後,瑜瑩帶領大家參觀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蘭州國中內、由彭婉如文教基金會承辦的重慶非營利幼兒園。在教室中有不同的「學習區」,有積木區、語文區、藝術創作區、益智區等等。

瑜瑩說,由於現在多數家長害怕孩子輸在七跑點,一般私立幼兒園就會用各種語言課程、才藝課程、體能課程這些專業課程吸引家長,讓小孩從幼兒園就什麼都學,但是在這個非營利幼兒園,最重視的是小朋友在這個階段最需要學的、未來一生都用得上的能力,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與人相處溝通的能力,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不該把小孩都教成類似的人。

在這個幼兒園裡面,老師不會特定安排今天要上什麼課程,而是讓孩子有多元發展興趣的機會,在教室中選擇自己想要探索的主題去學習,讓在同一間教室的每位同學都有不同發展的可能性。

老師們在教室中設置「生活自主區」,小朋友要學會自己吃飯、打掃、洗碗、拖地等等。例如,在幼幼班,很多小朋友還是包著尿布來上學的。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一小格的櫃子,櫃子裡面放的就是他的尿布,因為這個年紀的小朋友還不會認字,所以格子上面會放他自己的照片,加上特定顏色的某個形狀,每個小朋友的形狀顏色都不一樣,讓他們用這種方式記得自己的櫃子在哪,也讓他們無形中學會認得不同的形狀和顏色。

幼幼班門口就有一個很小的拖把,老師會教小朋友,如果尿尿漏出來了,不要無助地坐在地上哭,要自己拿小拖把清理乾淨,自己去拿尿布請老師幫忙換。這裡的老師不會幫小朋友做所有的事情,例如老師絕對不會幫忙收玩具,而是透過教學設計、空間規劃,讓小朋友盡量自己做能做的事情,這是訓練生活自理很重要的一部分。

幼兒園裡面很多玩教具都是老師自己設計的,就地取材。由於這裡是非營利幼兒園,場地由政府提供,設在重慶國小,很大的優勢是,小朋友有個很大的操場可以利用,晴天就能帶小朋友出去跑,訓練體能。陰天的時候,老師就會利用一個空教室,設計各種關卡,讓小朋友順著關卡跑好幾圈。跑這些關卡不但訓練體能,也是在邊玩邊學習,例如老師在教室中用盆子裝了麵粉、枯枝落葉、咖啡粉讓孩子踩過去,將觸覺、視覺與味覺的感覺統合,除了體驗新鮮感之外,也是培養孩子願意嘗試新事物的勇氣。

現在有部分發展遲緩的孩子,其實是環境變遷所造成的,園區老師從建立「體能區」讓小孩的活動區增加、多元化,也多了相近年齡的玩伴,不再局限在家庭環境。每天,都提供孩子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刺激小孩的感官,幫助他們發展。體能區設有多種關卡包含獨木橋、跨越椅子等等,訓練小孩的膽量。

幼幼班的設計上,有「扮演區」,讓小朋友模仿社會中的角色。也有代表自己符號的固定的座位、櫃子,讓孩子學習辨識符號、建立自己的定位。遊戲部分,能讓孩子訓練手眼協調,同時使孩子養成收拾玩具、分類擺放的習慣。教室的整理也是透過小孩跟老師共同完成的。

瑜瑩園長帶大家來到中班,中班的教室有積木,孩子在排列積木時,學習團隊合作、培養專注力、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當然還有手部精細動作。收拾玩具時需要參照圖片歸位,讓小孩在學會負責任也可以訓練空間感。而大班的遊戲中,有比較高難度的編織,配合老師自製圖片說明。在遇到困難時,由孩子相互幫助,因為同儕間各有所長,在多元課程中可以彼此學習。

瑜瑩一邊帶大家往前走,一邊說明:剛剛從幼幼班、中班、大班的教室一路走過來,大家也許會發現,接近門口的地方都有一個方形的桌子,旁邊擺了好幾張椅子,那張桌子有特別的名字,叫做「和平桌」,只有要有小朋友起衝突,大家就會請他們去和平桌,坐下來談。

聽說有些私立幼兒園人手不足,為了省事會刻意避免小朋友發生衝突,但是在這裡做法相反,老師當然不會刻意挑起衝突,但是基本的想法是,小朋友相處會有衝突是正常的,不但如此,還要把它變成一個學習機會,讓小朋友學習怎麼處理跟別人的衝突,這就是一輩子會跟著你的能力。

老師們會在小朋友入園前就跟家長溝通,小孩在這裡跟其他小朋友吵架、打架的頻率一定會比在其他幼兒園多,但是家長不用擔心,因為這就是一種學習過程,老師也不會做什麼居間仲裁,而是在旁邊促成小朋友彼此理解。

  • 討論時間

問:剛剛提到,非營利幼兒園教保人員的薪水是介於公幼和私幼之間,但現在政府要推的都是非營利幼兒園,而不是公幼,難道這樣不是變相壓低教保人員薪水嗎?

兆慶:回答這個問題前,先釐清幾個背景脈絡。第一,各類幼兒園的比例,是私幼六成多、公幼不到四成,也就是說,多數教保人員都在私幼工作,也就是薪水最低的那個區塊;第二,現在要縣市政府開設新的公幼,幾乎不可能,首先是台灣稅制改革困難,政府很窮,另外就是財政劃分法讓多數地方政府缺乏自己的收入,偏偏社福、幼教在法律上都是地方的法定業務,所以多數縣市政府寧可鼓勵業者開更多私幼,政府頂多發錢補助就好,新增公幼成本非常高,對多數地方政府而言根本不可能,除非是財政狀況比較好的縣市。在這幾個脈絡下,非營利幼兒園算是一個比較可行的折衷方案,至少是可以拿來說服地方政府的方案,而且非營利幼兒園訂有教保人員薪資表,所有人的學歷、職位,起薪應該多少,都是政府定好的,不能低於這個規定,而且還必須依據規則逐年加薪,同時收費也有管制,不會出現像私幼可以對家長漫天喊價、但教保人員低薪且從不加薪的狀況。不過我也同意,如果有一天公幼加上非營利幼兒園,比例占到例如七成以上,只剩下三成是私幼的時候,我們就應該來檢視非營利幼兒園的比例是不是比公幼高太多,而成為壓低教保人員薪資的因素,但以台灣的現況而言,那似乎還是非常遙遠的未來。

問:剛剛走過來,看到每個班級都有幾張大字報,好像是班級規則什麼的,這是怎麼來的?

瑜瑩:上面寫的是這個班級裡面的小朋友應該遵守的規則。這些規則不是老師訂的,都是小朋友提議,然後全班投票通過的規則。全班都同意之後,老師會把規則寫在大字報上面,因為小朋友還不會認字,還會搭配畫些圖表示,最後會括弧寫上是哪個小朋友提的案。這也是學習參與群體生活的重要一環。(有項規則寫道「積木區一次6人,選不到可以選別區,不要尖叫」,大家看了大笑,園長說會這樣寫,就是因為當時有人尖叫,所以有個小朋友提議訂這條規則,可見這些規則都是來自他們生活中經歷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