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出版品

《婦女新知通訊》、《性騷擾完全拒絕手冊》及「性騷擾完全拒絕手冊」網站、「性騷擾一點通」網站、《看見新移民-多元文化小撇步》及網站、《做親密,愛自主-從無法抗拒到積極同意》及網站、《女權火‧不止息:台灣婦女運動剪影-公民影音教材》等出版物;與美麗少年工作室共同出品性騷擾紀錄片《玫瑰的戰爭》DVD。

【投書】蘇芊玲:知道自己的侷限也是重要的教育--蘇芊玲

作者:蘇芊玲/性別教育推動者;大學退休教師,也是家長

近年來,台灣社會針對諸多議題爭論不休,主政者常用「尚須建立社會共識」做回應,偶而接見一下具不同立場者,讓他/她們各抒己見一番,之後再回到「建立社會共識」的結論。在此以婚姻平權和同志教育這兩個與性別相關的議題為例,提出一個觀察。

父權體制是多數現代社會的性別結構,它建立在男尊女卑、獨尊異性戀、性別二元化等基礎之上。許多法治、教育和習俗都依據這樣的原則設計,並被嚴格遵循。而生活在這種體制結構中的人,在長久的教導、規訓之下,會養成甚麼樣的性別認知與觀念,不難想像。

以此為座標,來看對婚姻平權和同志教育議題持不同立場的兩方。很顯然地,反對的一方比較停留在上述結構與觀念中,而支持的一方則已遠離甚多。遠離的一方何以如此,應該更令人好奇。他/她們或是基於對平等正義的追求,或是出於面對真實自我的勇氣,或是對於多元世界的擁抱與慶賀。但無論是何種原因,他/她們的願意改變最難能可貴,而其前提是看到自己的不足與侷限。

相信許多人有過教小孩的經驗,但教了一陣子之後就發現自己教不動了。教得了小學生,教不了國中或高中生;一般學科可以,電腦就不行了;桌球可以,游泳沒辦法……。到了某個點,大人總必需面對,在不斷流動的時間長河與浩瀚廣大的世界裡,自己的渺小和有限。


(圖片選自網路免費圖庫)

第一年在大學教書時,有個學生告訴我,通常當老師的都是念書過程順利、成績優秀的人,應該很難理解像他那樣的學生,因為成績不好會被老師叫到講台訓斥、叫其他小朋友不要跟他做朋友,因為家境貧窮需要一邊擺地攤一邊準備聯考考了三次才進大學……

我一直記得這件事,也非常感謝這個學生。女性主義教育學在談的,其實就是這一點。老師不是知識的權威,也受限於自己很多的成長經驗。瞭解這個問題的老師,就會將教育的重點擺在創造發言與對話的空間,讓多樣的經驗能被看見,不同的觀點能彼此激盪。這樣的課堂,不僅學生受惠,老師也在其中學習。

性別教育的重點也是如此。不僅要教導對舊有性別結構的認識和批判,還要鼓勵每個人去反思自己必然也有的、或顯或隱的刻板或歧視。要了解就是這些刻板與歧視的心態,撐起了傳統的性別階層與區隔,而讓許多人受苦與受害。結構制度的改變很必要,但個人沒有改變,是無法竟其功的。

所謂的共識,很難在有人堅守既定立場、不願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反對婚姻平權和同志教育的人,若不想要一下子就去了解遙遠另一方的想法,不妨可以從自家人開始。若是宗教人士,在同一個宗教裡,早就有對教義不同的詮釋和主張;若身為家長,在自己或子女所就讀的學校中,也已有不少人分享不一樣的生命經驗與看法。

下次要說「這樣要我們怎麼教小孩」,或說不惜為自己的宗教信念「拋頭顱、灑熱血」之前,或許先面對一下,無論是自己或那個信念本身,可能存在的侷限和落差,然後開始自我教育與重新學習。或許這是一個起點?

 

原文刊載於:蘋果即時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219/1059739/

刊登日期時間:20170219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