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出版品

《婦女新知通訊》、《性騷擾完全拒絕手冊》及「性騷擾完全拒絕手冊」網站、「性騷擾一點通」網站、《看見新移民-多元文化小撇步》及網站、《做親密,愛自主-從無法抗拒到積極同意》及網站、《女權火‧不止息:台灣婦女運動剪影-公民影音教材》等出版物;與美麗少年工作室共同出品性騷擾紀錄片《玫瑰的戰爭》DVD。

【記者會】姓不姓由你?母親節看「從母姓」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婦女新知基金會聯合記者會

時間:2016年5月5日(四)上午10點

地點:婦女新知基金會(台北市中山區龍江路264號)3樓

主持人:

彭渰雯(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 理事長、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副教授)

發言者:

秦季芳(婦女新知基金會 法律部主任)

吳宜霏(高雄婦女新知協會 總幹事)

施逸翔(約定從母姓的爸爸、台灣人權促進會 副秘書長)

小 可(約定從母姓的媽媽)

髙 草(成年自行改姓之當事人)

本次記者會由婦女新知基金會及高雄新知協會合辦,在2010年修法後5年,分別檢視台灣約定從母姓、法院裁判從母姓5年之間的進展及狀況。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長彭渰雯表示子女姓氏條文修正案分別在2007年、2010年有兩次劃時代的修正,2007年是從「子女從父姓」的規定,修改為讓父母雙方得以書面約定讓子女從父姓或從母姓。2010年則是將未成年子女申請姓氏變更,修改為法院只需要依照「子女利益」來考量。而經過兩次的修法歷程後,記者會則搭配實務上的數據以及法院判決,藉此檢視約定從母姓、法院裁判從母姓的情形。

約定從母姓情形,雖有進展但緩慢

婦女新知基金會法律部主任秦季芳表示,經過婦團及許多前人的努力,雖將過去極端例外(招贅、母無兄弟)方能從母姓,修改為現今法條由父母可約定子女姓氏從父姓或從母姓,但這個看似形式平等、鬆動父姓傳統的法規,卻與現實狀況有段差距,人們仍以從父姓為大宗,全國約只有2%左右的人從母姓,增加的幅度仍極有限,可見距離性別平權還有一大段路要走。她以內政部公布之數據說明,從2010年至2015年,未成年子女約定從母姓人數比例從1.66%上升至1.85%,雖有些微進展,但從父姓卻依然維持平均95%以上。也就是說,雖子女從姓的法條有所修改,但在從父姓才是多數民眾認可的情形下,從母姓依然需面臨社會強大的壓力及社會規範的限制。希望大家著眼於性別平權、破除父權陳習,可以有更多人加入從母姓的行列。

/圖片1/婦女新知基金會法律部主任秦季芳發言

2011年至2015年全台法院變更子女姓氏裁判分析

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總幹事吳宜霏表示,比較2007年至20103年的法院判決變更子女姓氏案量,發現聲請從母姓的比例些微提高,而聲請從母姓通過率則是明顯上升。聲請從母姓比例從82.4%89.9%,些微上升7.5%,民眾對於說明聲請未成年子女改姓的需求不減。而整聲請從母姓通過率則是從65.4%89.9%,上升24.1%,成長幅度明顯(請參照下圖)。相對彰顯法院判決改從母姓不再是一條崎嶇難走的路。而2010年的修法成果有助於姓氏變更之鬆綁,讓法官較能從子女利益角度核准子女變更姓氏之判決。

但依然還是有不足之處,如部分裁定文中,依然認定「從父姓是好」的意識形態,上述想法也增加改母姓如何成為未成年子女利益之「具體事實」舉證難度。另外,也有部分案件是一方未盡撫養、照顧之義務,聲請改姓依然被駁回的情形,說明「子女利益」的標準仍可能因法官心證不同,而會得到不同判決結果。這些困境都是推動姓氏自主、家戶平權需要克服之處。

/圖片2/

三位約定從母姓、自行更改姓氏的當事人現身說法

記者會中另邀請5月底出版《歡喜從母姓》專書的三位當事人現身說法。其中一位分享者小可是讓小孩從母姓的親身實踐者。小可的女兒一歲多,從母姓。她表示自己的姓氏非常特別、少見,而且是曾祖母傳下來的。因為她的家裡沒有兄弟,因此婚前與先生說好,第二個孩子要從母姓。但是生完女兒並從父姓之後,發現婆家一直在勸退他們生第二個小孩。所幸先生非常重承諾,瞭解她對於姓氏傳承的在意,因此已經與她一起將女兒先改從母姓,而不需要為是否生第二個而擔憂。本次參與記者會,礙於她面對的家庭、社會壓力仍大,故選擇戴口罩出席、避免曝光,但她由衷期望在20年後分享從母姓經驗,她能夠脫下口罩、自在且歡喜的分享這驕傲的經驗。

最後,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長彭渰雯表示,當她倡議從母姓經常遇到許多人回應說:「姓什麼不重要。」既然姓什麼不重要,但為什麼姓氏不能隨自己喜歡而改呢?為什麼法庭要求當事人要提出這麼多理由,才能申請改母姓?她認為「無論從父姓或母性,應該是一個平等的選擇。」除此之外,她更指出現代人覺得生男比生女好,是因為男性可以傳承家族姓氏。如果不分男女,都可以傳承家庭,便可以瓦解重男輕女社會結構、鬆動以父系傳承為主的性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