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招募及約訪

想加入新知的大家庭?歡迎來擔任我們的志工或是實習生,有很多實習心得也收錄在女力札記哦!另外,如果是想邀約參訪、或是訪問,請協助我們填寫以下表單,我們會盡快回覆。

單親家庭:其實你不了解我的明白/張喻晴

單親家庭:其實你不了解我的明白

撰文/新知實習生─張喻晴
攝影/新知實習生─林念澄

  「家庭婚姻諮詢專線」自1994年草創至今已24年,長期以來提供:離婚、子女監護、夫妻財產、家庭暴力等項目諮詢,所接觸的家庭型態極為廣袤,而「單親家庭」──作為現代社會相當常見的家庭型態,便占了每日諮詢服務的一大部分,因此對於身在第一線的熱線志工來說,除透過持續接線,累積經驗以外,也實在需要其他研習機會來理解單親家庭的樣貌,而3月28日由北投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蔡孟吟主任所帶領的「單親家庭面面觀」講座,便是這場補血路程的其中一步。

 


圖1:由北投婦女中心蔡孟吟主任授課。攝影:林念澄

單親是什麼形狀?
  當講師以疑問句破題,在場所有學員皆異口同聲:「爸爸或媽媽單獨與子女組成的家庭!」的確,在這個單親家庭如此普遍的年代,我們實在不難回答這個問題,但在除卻定義的骨架後,單親家庭的血肉其實各家相異。

  為什麼這麼說?日常,我們的想像力所能及的單親家庭,不外乎是:離婚、喪偶、單親三項,但事實上,單親之範疇更包括:分居、配偶服刑或失蹤的家庭,若再望向傳統家庭關係仍緊密深植的北投,婦女中心服務的對象除前述六類以外,更因察覺在地特色,也將隔代教養家庭也環收至服務範圍內。
  
而單親又何以為單親?縱然今日台灣社會在各方面已對單親家庭採取較為友善的態度,但仍有相當多民眾認為,這是單親父母的人生選擇,社會並無須負擔責任。然而事實上,將「單親」歸因於個人並無法重建所有單親家庭的形成脈絡,在此,講師以婦女中心曾服務的幾個個案說明:例如因兩方婚事談不攏而只好一人撫養孩子的單親媽媽,或者孕有前段感情結晶,希望老齡期間身邊有孩子陪伴的單親媽媽,又或者先前已引產多次,若再引產恐將導致不孕的婚姻第三者,因此,臺灣社會目前所該作的,其實並不是從單親家庭身上試圖追溯因果論,而是去察覺所謂「不得已」真的存在,並織下更完整的社會安全網接住每一個單親家庭。

單親有幾難?
  講座的第二個命題是:單親家庭將面臨哪些困難。
  單親有六難:「經濟困難」、「工作困難」、「居住問題」、「子女教養」、「生活壓力」、「不友善社會」──投影幕上「諸難」并肩同立,在最初,這每一項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都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砂粒,但在未來,它們卻都有相互堆疊成為巨石,而沉重,而重擊一個家的潛力。

  試想:一位單親媽媽,如何帶著兩名幼童在臺北生活?整個教室的志工一同想像:她可能先面臨產後中斷職涯,導致謀職困難,背後若又無強健的支持系統,保母托兒,奶粉尿布,蝸居頂加,機車代步,即便食衣住行事事皆以最省為原則,還是動輒五六萬,台北居,每天都是一場退無可退的資本戰。

  又,即使這位母親幸運在勞動市場找到一安身之地,這個家庭可能還是沒被放過。孩子繼續長成少年,但在工作與照顧實在難以兩全的狀況下,卻可能因重要他人疏於教養、缺席而提早脫離學習軌道,有機會繼續升學的孩子,則也早早在大學時代就背起學貸,陷入另一個拼搏循環裡,另外,長期生活於雙親衝突中,遭同儕師長不友善標籤,也極可能讓孩子得出一套辛苦的生存辦法、自我認同。

  的確,單親家庭不一定是被困住的,但跟著這個三口小家庭走,我們最後仍會得出:要好好生存,他們必須避免任何麻煩的出現(這些麻煩在不同時間點又有如變形蟲,各有歧異),因為一旦出現任何脫序,生活隨時都可能形成惡性的連鎖效應,吞噬讓家之所以為家的各樣功能。


圖2:課堂中學員分組討論對於單親的印象和想法,並在討論後分享。
攝影:林念澄

處處是門檻的政策處方籤
  那麼,台灣社會又有何招術可以解單親家庭的難?課堂中,講師依序解說針對「經濟困難」、「居住困難」、「家長就業/就學」、「子女就托/教養」等相關資源,但此些補助雖看似敞開大門,實際上卻還是遍布門檻,令需求者感到疏離。    以台北市的低收入戶補助為例,許多家庭便會受長輩退休金、祖產積累影響,而踢到「動產」與「不動產」相關門檻,不得其門而入,在政府算式中,這些退休金與祖產算在單親爸媽手上,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可能一毛都碰不得。

達成友善共識才是最理想的解方
    除了仰賴政策處方籤以外,其實有更多單親家庭的難,仍是要靠家庭內部達到友善共識才可能消解。 其中,「共親職父母」就是當天一再被重述的辦法。在傳統社會中,育兒責任總是被鑲嵌在婚配關係之下,但所謂的「共親職」即是期待雙親可以跳脫這種思維,即便兩人再也無法同處一室,卻還是能友善地透過親職分工,為子女的福祉站在同一陣線,讓孩子知道自己永遠是被「兩方」所關心支持的。

從助人工作裡,我們看見什麼?
  文章尾巴,分享當天現場的兩則有趣的故事。首先是,講座尾聲,在場一位志工問到:「婦女中心是否提供單親兒童的心理輔導?」時,講者回答:「只有經過評估的兒童才會接受該服務,因為我們相信我們的服務對象是有能力的。」

  另一則是,當講師丟出「單親家庭將遭遇的困難」時,以長期接線經驗為底,志工們分別提出了經濟困難、人際關係等完整想法,但講師卻忽然調查起在場學員的教育程度──近八成都讀至高中以上,原來,學員皆囿於自身背景而忽略了單親父母極有可能遭遇的謀職困難。

  兩場事件表面上無瓜葛,其實講的是同一件事──個案未必就是無能被動,而助人者也未必全知萬能,作為一名現場的紀錄者,我認為能讓參與者察覺到自我盲點,甚至於真正將個案當作個體,而非一個既定的單親印象,實在就是這場培力講座閃閃發光的地方。


攝影:林念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