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出版品

《婦女新知通訊》、《性騷擾完全拒絕手冊》及「性騷擾完全拒絕手冊」網站、「性騷擾一點通」網站、《看見新移民-多元文化小撇步》及網站、《做親密,愛自主-從無法抗拒到積極同意》及網站、《女權火‧不止息:台灣婦女運動剪影-公民影音教材》等出版物;與美麗少年工作室共同出品性騷擾紀錄片《玫瑰的戰爭》DVD。

為何這年頭當媽媽越來越難?台大教授訪談無數家庭 談4大矛盾累垮年輕媽媽

撰文/風傳媒 謝孟穎

現在母親相對於上一個世代,無疑擁有更多的資源,我們應該更知道怎麼教小孩才對,可是並不是,大家都覺得非常困難……

7日傍晚,台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現身台北國際書展講座,藉由自身訪談許多中產階級家庭的研究來討論社會學經典之作《第二輪班》、《家庭優勢》等書,談為何這一輩台灣人會覺得「當媽媽」越來越難。

藍佩嘉指出,以台灣歷年男女家務時數變化來看,1987年女性每周家務時數為33小時,到2008年下降為16小時,看似少了大半,但男性家務時數僅從3小時提高到6小時,大半清潔整理、照顧家人的重擔幾乎還是落在女性身上。

隨著時代變遷,有越來越多資訊教導這一輩年輕人如何當個好家長,但藍佩嘉表示,越多的資訊與選擇有時候未必是力量,反而可能成為壓力,讓這一輩母親產生許多「矛盾」。

第一個矛盾:不想變成父母那樣

第一個矛盾產生於「不想變成父母那樣」,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藍佩嘉表示,許多與她同世代或更年輕的人都覺得自己童年不快樂,希望不要對自己孩子延續上一代的作法:「很多人被打得很慘,尤其是爸爸,男性覺得小時候父親非常嚴厲,就發誓說『我長大不要成為這樣的爸爸』……」

藍佩嘉指出,為了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目前台灣中產階級家長教養觀是「以孩子為中心的密集親職」,不知道怎麼養小孩就去讀書、或是去問自己小孩,認為不能對孩子下指令,要跟孩子溝通、講道理、給予協商空間與自主選擇權,「這是一個新的概念,我們的父母都不是這樣對待我們的……這樣的概念聽起來很好,但做起來很辛苦。」

藍佩嘉說,也有許多家長「感嘆自己小時候只會死讀書」,因此希望給孩子多元學習,但這套教養方式也是非常財力密集:「小時候我們只要背課本就好,但現在父母要買書、買雜誌、網路蒐尋更多各種資源,才會讓孩子經歷到自己沒經歷過的教養方式。」

儘管這一輩家長對孩子大半「不想變成父母那樣」,但藍佩嘉也指出現實上的困難。根據統計,女性學歷越高就越仰賴親屬幫忙照顧小孩,「這是一個矛盾,雖然我們覺得必須世代斷裂,但還是非常依賴長輩作為托育夥伴協力夥伴」;此外,這一輩家長還是會有「長輩上身」的狀況,上一輩的教養經驗銘刻在我們身體裡,並不會因為讀了一堆親子教養書就有所改變。

第二個矛盾:快樂童年與全球競爭之間拉扯

第二個矛盾則在「快樂童年」與「全球競爭」之間的拉扯。藍佩嘉說,雖然教父母「放手」、讓孩子獨立的教養書籍很受歡迎,但同時這世代也面臨「全球化教育軍備競爭開打」的狀況:「很多人恐嚇你的小孩『現在如果不加油,以後就會出國做台勞』,對菁英來說是非常殘酷血淋淋的商業軍備競賽……商管雜誌說『小孩投資像買基金,越早買越好』,看到這些書就很害怕。」

藍佩嘉說,也因升學制度改變,強調多元入學與全人教育,許多家長會希望各種學習都能留下「客觀憑證」,例如孩子要學腳踏車就送去專門指導營隊、取得證書一張,「父母也不知道有沒有用處,但先放著……對母親來說有很多不確定性,不知道憑證有沒有用、不知道多元入學要哪些……」

而在追求「競爭力」的大環境下,藍佩嘉在研究中發現,中產階級的孩子總是會說自己「很忙」,有些全職媽媽甚至會把孩子的時間表印出來貼在冰箱上嚴格控管,例如:「5點半拉小提琴拉半小時、做功課半小時、之後再彈鋼琴彈半小時……已經做這麼多事就讓他休息一下去玩電腦,但玩電腦對眼睛不太好,要用特殊裝置保護眼睛,15分鐘嗶嗶叫,電腦就會自己關機……」

「台灣小孩很忙,要做很多很多事。」藍佩嘉說。而「台灣小孩很忙」背後,便是母親的大量勞心勞力。

第三個矛盾:父母分工差別

第三矛盾則來自於父母分工差別。藍佩嘉說,曾有全職母親跟她說「教育孩子最貴的不是錢,是我的事業」,但有工作的母親又特別容易有罪惡感,當孩子出現行為或健康問題,便會自問:「有時候會想如果我沒有上班,孩子的狀況是不是不一樣?」壓力、自我懷疑大半發生在母親身上,負擔沉重。

母親覺得累,那父親在幹嘛?藍佩嘉說,在研究訪談過的家庭中,許多父親都不在台灣工作,但這些父親並不是不想參與孩子的生活與照顧,只是迫於經濟:「他們覺得,如果今天要用那種中產教養方式必須要很有錢、投入更多時間在工作,而中國、越南外派工作可以讓他們賺更多錢,讓孩子讀私立學校、讓孩子出國留學……」

曾有著名親子教養網站刊出「台灣CEO辭工作專心在家照顧孩子」專題,藍佩嘉觀察到,不少留言抨擊這樣的專題不切實際,例如「很多普通父母也想陪孩子成長,但沒雙薪怎麼活」、「陪小孩成長可能暫停小孩的物質栽培,屁文」。

藍佩嘉觀察到,不少留言抨擊這樣的專題不切實際,例如「很多普通父母也想陪孩子成長,但沒雙薪怎麼活」。(蘇仲泓攝)

對此,藍佩嘉表示這些留言確實打中要點,在不必擔心經濟的情況下才能讓爸辭職,否則辭職就意味著「我可以得到更少的所得跟薪資,減少孩子各式各樣的學習活動」。

第四個矛盾:雙親教養方式差別

第四個矛盾則在於雙親教養方式的差別。藍佩嘉觀察到,許多中產階級為了給孩子得到實驗教育、森林小學等自認較理想的教育,母親會帶孩子進行「島內移民」到鄉間生活,父親則留在大城市賺錢,這時母親肩負的日常生活照顧壓力會加強許多,又為了履行理想的教養方式,可能與父親發生衝突。

藍佩嘉舉例,有些母親為了履行「自然規畫成長」,食物要是有機的,不買市售玩具,親手替孩子做毛線娃娃、毛線襪;另一方面,孤身在城市工作的父親周間沒機會見到孩子,但還是很關心孩子,只好去找好玩的手機遊戲app、去大賣場買玩具,藍佩嘉稱之為「ipad爸爸」,而當雙方聚首,衝突就會爆發。

「媽媽覺得自己做很多犧牲,放棄工作搬到鄉下就是希望給孩子自然成長環境,你為何帶來很多破壞元素?爸爸可能也覺得很委屈,我只是透過消費來表達對孩子的愛跟關心,為何會受到很多指責跟批評?勞動被賦予怎樣的意義跟詮釋,是造成我們內心壓力、對配偶不滿與衝突的來源……」藍佩嘉說。

化解家長「矛盾」 檢討職場環境、教育

到底該如何化解這一輩家長諸多「矛盾」,讓當母親不要那麼困難?藍佩嘉提出幾個面向,第一是檢討職場環境:「台灣有個很大的問題,是我們工時真的太長了……最近又修《勞基法》,如何促成家庭跟工作的平衡,對台灣中產階級各階級父母來說很重要。」

第二則是教育。藍佩嘉說,當今強調多元入學、鬆綁的教育,應考慮到孩子與家庭間的不平等,不要讓教養或教育變成「階級優勢」。

教育孩子沒有標準腳本 只要平衡

最後藍佩嘉強調,教育孩子並沒有標準腳本,只要能在父母生活狀況、孩子特質裡達到平衡,對一個家庭來說就是「夠好」的腳本;藍佩嘉也說,中產階級父母應該給孩子跌倒的機會、迷路的空間,才能夠少做一點事,進而開始重視父母之間的婚姻品質與個人心理健康。

本文刊登於風傳媒,經風傳媒授權收錄於326期通訊 http://www.storm.mg/article/396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