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出版品

《婦女新知通訊》、《性騷擾完全拒絕手冊》及「性騷擾完全拒絕手冊」網站、「性騷擾一點通」網站、《看見新移民-多元文化小撇步》及網站、《做親密,愛自主-從無法抗拒到積極同意》及網站、《女權火‧不止息:台灣婦女運動剪影-公民影音教材》等出版物;與美麗少年工作室共同出品性騷擾紀錄片《玫瑰的戰爭》DVD。

陪伴,並非是眼見的形式,而是心體會到的感受

文/謝玉汝 17期培訓之新志工

懷著心不甘情不願的抗拒心理,我進入教室上這堂《同理心訓練》,為何心不甘情不願地這麼抗拒,因為在其他每一個我所值班過的志工單位,在張老師所受的輔導知能訓練、在馬偕協談專線的輔導課程、在我所就讀的輔導研究所,已經學過無數次課程教導我要如何運用「同理心」去同理他人。即便如此,我仍然認為「同理心」說的其實要比做的簡單多,因為我們都是以自己的認知架構來理解別人,也就因此容易誤解人心;例如:我自己曾做了多年的身障者服務工作,自認為已經很懂得一個身障者在日常生活中會遭遇的難處,直到自己因車禍有半年時間不良於行,才發覺我對身為身障者會遭遇的難處的理解僅是九牛一毛而已。另外,我們對於同理別人有困難的原因在於,我們始終以保持著一定距離的方式來陪伴對方,站在專家的位置冷靜的旁觀對方的困境,最後下結論指導對方他們應該要怎麼做才能解決問題,如此都完全失去了『陪伴』和『貼近』的意義!因為我們經常擔心靠得太近了,自己也會受影響,自己生命中未解決的議題也會被觸動,所以我們逃避和對方貼近,也逃避貼近自己。因此,當我們能勇敢面對自己生命中未解決的議題,能覺知到自己當下的情緒狀態並先照顧同理自己,才能比較容易覺知到對方當下的情緒狀態並給出讓對方覺得自己被懂的同理。

  然而,儘管心理抗拒,為了盡一個好學生的本分,我還是乖乖來上這堂新知安排的『同理心訓練』!身為心理師的老師似乎聽到我的抗拒,在一開始就先安排影片欣賞,藉由『送信到哥本哈根』的劇情帶領我們進到角色的情緒狀態,並且讓我們去找出劇情裡有出現演譯同理的對話內容,多麼扎心的暖場。

 接著,正式進入課程內容,登場的是「個人中心學派的重要理論」,這學派要求助人者要真誠一致(genuineness or congruence),要真心誠意對待當事人,不虛假、不防衛,要對案主無條件的積極關懷與接納(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and acceptence),而且要以溫暖、關懷及尊重的態度,不帶批判地接納案主。要能以當事人的角度和立場來了解當事人,並且做到真正的尊重(respect),亦即把對方視為另一完全獨立的個體,允許他有屬於他自己的感受與經驗。因此,Rogers相信透過治療性的助人關係就會讓當事人有所成長。

  專注傾聽的技巧與傾聽的五個層次

要能真正了解當事人,願意傾聽的態度才能聽到聽懂對方。接下來老師談到專注傾聽的技巧,包含生理專注與心理專注,要面向對方,保持眼神適當注視,因為眼神接觸是一個重要的非口語行為,經由凝視,我們傳逹出親密、有興趣、順服或宰制的訊息(Kleinke,1986)接著,以輕鬆自然、開放的姿態與表情,身體適當前傾向當事人,音調平和自然;當事人訴說時,聽者不予干擾、不加判斷、勸告或分析地去傾聽對方口語表達的內容和情緒,也要觀察對方非口語的行為所蘊藏的意義,並且對於聽到和觀察到的給予適當而簡短的反應。再接下來,老師提到傾聽還分成五個層次,依序為:第一層次:完全漠視;第二層次:假裝在聽,我想到黃素菲老師說的:「虛偽的傾聽是真誠傾聽的偽造品,表面上很專注,但自身的事情遠比說者更重要。」這也是新手志工很容易犯的錯誤,因為往往太注重於自己的緊張心情或擔心接下來要如何回應,而無法專注傾聽;第三層次:選擇性傾聽,只選擇有興趣的內容來做回應,而拒絶傾聽其他的部份,這種傾聽很容易發生在親子間的溝通;第四層次:積極的聆聽;與第五層次:同理心的聆聽。

圖1:林雪琴心理師授課

同理心聆聽 

 談到同理心的聆聽,接著老師解釋何謂「同理心」,同理心(Empathy)即是將心比心,能設身處地,達到共鳴性的瞭解,並將之恰當表達出來的過程,因為要真正瞭解一個人,就要把自己的標準及價值系統先放在一邊,能正確瞭解對方的世界及其感受,不批判、不以道德或是非標準去衡量。助人者試著從當事人的參考架構來瞭解對方,助人者企圖「穿上個案的鞋子走一段路」,藉以瞭解對方的想法和感覺,但不在對方身上強行介入自己的想法和感覺,不企圖評價對方,而是去了解對方如何變成他們現在的樣子,以及他們對現在的自己有什麼感覺。之後再以簡述語意,亦即以簡單扼要的話說出對方的主要意思,以及情緒反映,亦即把辨識出來的感受或情緒,恰如其份的反映出來的這兩種方式表達出助人者對對方的了解是什麼。

  上課聽著老師的講解,這讓我想到,通常我們給出去的也就是我們最深切渴望擁有的,例如透過話語安慰遭遇苦難的人,同時也代表我們希望有人對我們說同樣的話,我們渴望透過這種迂迴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我們強行介入想幫忙對方,有時只是為了自己的想控制和內在焦慮所驅使。所以要能做到把自己的需求暫時擱下,讓自己「好像」是對方,試著與對方接近與同調。然而,要這麼做並不容易,要保持對彼此的關係與在關係中的自己有更多的覺知才行。

初層次同理心練習 

 課程後半段,老師開始讓我們分組做初層次同理心練習,以「你覺得…(情緒字眼)…因為…(事實(心情)┼(事情)內容簡述)…」的公式來做演練,當時我記得當時我和組員我們二人練習時,組員當個案我當助人者,她談的議題剛好也是我遇過的議題,因此我很容易就能融入並給予同理,在談話過程中,她的眼淚讓我看見她的悲傷與對我的信任,她的回饋讓我看見自己給對了同理,在我們短暫時間迅速建立的諮商關係中,我們兩人都被對方的話語所滋養。

  最後,分享一段蘇絢慧老師的話,她說:「陪伴,並非是眼見的形式,而是心體會到的感受。請停止千言萬語;停止建議規勸,停止分析解釋,停止辯論舌戰,在彼此心靈受傷的時刻,在某人哀傷失落的時刻,在雙方軟弱恐懼的時刻,有人脆弱無助的時刻,就只需要一個寬容、撫慰、支持、理解、疼惜的~擁抱。」

圖2:學員做初層次同理心的討論

作者: 
17期培訓之新志工─謝玉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