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出版品

《婦女新知通訊》、《性騷擾完全拒絕手冊》及「性騷擾完全拒絕手冊」網站、「性騷擾一點通」網站、《看見新移民-多元文化小撇步》及網站、《做親密,愛自主-從無法抗拒到積極同意》及網站、《女權火‧不止息:台灣婦女運動剪影-公民影音教材》等出版物;與美麗少年工作室共同出品性騷擾紀錄片《玫瑰的戰爭》DVD。

我單親,我驕傲 政府不必為我宣告!身分證改革運動/周雅淳

文/周雅淳

  兩個月前,我在新知的前董事長蘇芊玲老師臉書牆上,看到一件演講後聽眾向她反應的事:「目前身分證雖然已不再註記『父不詳』,但父親欄還在,就空白在那。建議身分證可否不須列父母姓名資料,因為身分證只要證明個人就可以,其實擔心的是孩子在學校就學(15歲就要辦身分證)或將來就業時,這個空白會引起不必要的注意或壓力。」

  當我看到這段文字,立刻明白目前身分證上所揭露的資訊,至少有以下兩個問題:

1. 揭露過多與辨識身分無關的隱私,已有侵害人權之疑慮,例如父母、配偶之姓名、戶籍地址、出生地、性別、役別等,均非辨識當事人身分所需資訊。

2. 這些隱私的揭露因為是非自願,往往會造成不必要卻帶有強制性的人群分類或偏見歧視,被標示出不同者常常被標籤為不正常。

  這個問題其實對社會上所有人都產生了侵害與影響,只是因為單親原本就承受了偏見與歧視的標籤,因此擁有單親子女、單親父母等身分的人,對此感受特別明顯。

  在我看到這個訊息的當下,還有些需要依附既有社運組織才能行動的舊思維,於是問了新知的同事們。一方面當時有許多議題同時進行大家都忙壞了,二方面「身分證欄位侵害人權」這個議題其實一年多前性別不明關懷協會已經提出,他們指出對跨性別人士而言,性別欄的標示造成了許多壓迫和傷害。因此若要進行身分證改革運動,可能還是要所有相關的團體整合後,提出共同的訴求一併解決。

  後來我仔細地思考了一下到底希望透過這件事達成怎樣的目標,發現自己想做的可能更多。

  2013年十二月,我開始寫「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粉絲專頁。那是一個有意識的政治行動:我想透過讓他人看到單親家庭的尋常生活,一方面破除普遍存在的「悲情單親」、「弱勢單親」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則讓孤立、散居各地的單親父母可以看見類似經驗,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到2015年四月底,粉絲專頁的讀者人數累積到五千人。

  這一年多間,不時有臉友聯絡,希望能透過這個粉絲頁的力量,讓單親爸媽們聚在一起,但我始終沒有什麼行動。因為我覺得事實上我們已經在網路上「聚在一起」,如果要讓這種「聚在一起」產生意義和力量,就必須是議題導向、而非單純「大家見面聊聊認識彼此」的層次。

  這次我覺得時機已經成熟:粉絲頁也許不是傳統定義下的社運組織,但絕對擁有群眾;讀者們已經聽了我講一年多的故事,大致了解我的立場,對我想推展的議題應該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如果說社會運動的重要性不光只是政治、制度的改變,還包括文化的擾動,那麼這群單親爸媽早就已經超越需要被意識喚醒的階段,大家需要的只是一個集體發聲的機會和平台。比起傳統社運組織,這個粉絲專頁更適合來發起這項運動。

這就是「關於身分證,你有什麼故事?」這個活動的由來。

  兩個月的活動期間,獲得的迴響超過我的預期,前後共有數十篇故事來稿,迄今尚未刊登完畢,每篇文章發表後也都有許多討論和轉載。奇妙的是,這些發生在各處的人生故事,竟都可以隱然看出彼此的關連。從早年民法從母姓規定尚未修正時為了改從母姓的艱辛歷程,到民法修正為成年子女可自由決定從姓,但家庭問題並未因從母姓而得到解決,反而更凸顯傳統家族觀念的內外之分並不因當事人的從姓而有所改變;幾乎每個故事背後都隱藏著家暴、外遇的細節,讓子女們不願在每次拿出身分證來的時候,都要一再被上面的名字被提醒過去的傷心往事;而攻擊單親孩子、單親母親的言詞和情境,竟有如此高的相似性,只因他們不符合傳統「一夫一妻的家庭才是正常」的想像,就質疑或否定他們的人格甚至存在價值。

  活動進行兩週後,除了故事募集,也開始第二波收集各國身份證明文件的活動:透過這樣的方式了解台灣身分證與其他國家的同異處,結果發現,我國身分證上父母、配偶、役別等欄位,可說是「獨步全球」,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有這樣的設計。

  隨著活動逐漸開展,也慢慢獲得媒體的注意,五月十五日,網氏電子報報導了這個活動的進行;六月八日,聯合報A9版以半版版面,從單親孩子因為父母欄位受到傷害的角度切入報導了這個活動,當天民視、東森、TVBS等電視台均有新聞露出。

  曝光率增加,反挫的意見也隨之而來。在這些新聞下方的網路回應,不難看到「玻璃心」、「不孝」、「我們為什麼要為了少數人改變」等言論,第三波行動也由此展開:數個網路寫手開始針對在活動過程、媒體露出後經常被提出的問題撰寫 Q & A以深化討論。

  在這樣兩個月累積個案、意見、輿論之後,已經促成一般社會大眾的思考,但若要更進一步促成行政立法部門修法或改變,一定必須脫離網路,進入實際的政治運作中,此時,在新知工作室同事們的邀請下,開始規劃更大範圍的倡議、團體串連及及國會遊說行動,希望以兩年為期程,就此議題有較為具體的成果。

「單親媽媽與她的小孩」粉絲頁網址為:https://www.facebook.com/mimiandm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