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觀念教育】保障工作權,從消除職場的性別/性傾向歧視做起

過去,由於台灣有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導致女性在職場上的參與率偏低,隨著時代的變遷,女性投入職場的趨勢漸漲,越來越多女性加入職業婦女的行列。然而,這些同樣帶著一己之長投身於職場、奉獻於社會的女性,卻往往因為性別角色所伴隨的任務或刻板印象,造成了在職場上因性別不同而產生的差別待遇。例如:女性被賦予傳宗接代的重大任務,懷孕、生兒育女在家庭、國家都被視為重要的大事,但是,一旦懷孕或已婚的女性進入職場,卻遭到排擠或禁用。這種矛盾暗示著女性僅能留在私領域(家庭),不得干涉公領域(職場)的傳統價值觀,這樣不僅抹煞了女性參與勞動市場的能力以及對社會的具體貢獻,甚至可能因剝奪其進入職場的機會,而違背了憲法所保障的工作權利。

一、推動職場性別平等文化 男女都能適性適才發展

憲法保障所有人無論性別、種族、宗教…等差異,一律平等。正因為過去社會價值觀對女性和男性的角色期待、認知有所不同,於是造成了在職場上因性別不同而產生的種種差別待遇,無論是同值(工)不同酬、懷孕歧視或婚育歧視…等現象。

性別歧視不僅僅發生在女性身上,同時也可能發生在男性謀職的過程中。由於傳統性別分工深深地影響了職場上的職務分工,例如,女性被認定為較適合文書工作、男性較適合粗重或使用科技產品的工作,這樣的觀念往往使得人們無法真正從事自己拿手或專長的職務,男人就不能當秘書、女人就不能當機器作業員。在這樣性別分工根深蒂固的社會裡,有些人只能被迫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為了顛覆過去因性別角色而形成的固有職場文化、為了確保無論何種性別都能夠在職場上享有同等的權益,故特別制定了「性別工作平等法」,用法律來落實職場性別上的相互尊重與平等,排除因傳統觀念而形成的就業障礙,確保其工作權益,避免因其性別而遭受到不平等待遇。

二、多元性別 工作權就是人權

在越來越多元化的社會裡,性別的分野不再只是生理上的男性或女性,「多元性別」的概念已逐漸受到全球的重視,且具有不同於異性戀的性傾向也越趨公開透明化,例如: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這也意味著,無論是先天確定或後天選擇的性別認同、性傾向,每個人都有其自由且應該被尊重,不能因此而有差別待遇。

過去由於民風保守,擁有不同性別認同或性傾向的人,往往遭受到許多不公平的待遇和處境,因此只能將自己的秘密藏在衣櫃中,以避免異樣的眼光和歧視的行為。而且,當歧視發生時,也沒有相關的法律能夠保護這些人,協助他們捍衛自己的性別認同或性傾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不公平的事情發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台灣是個主張著人人平等、性別也應平等的人權國家,不應該因為一個人的性別認同或性傾向不同於現下的主流價值觀─異性戀,就剝奪其身為人應有的權利,包含工作權。因此,在《性別工作平等法》中,也同樣保障了不同性傾向的人,能夠確實擁有身為台灣公民所應享有的工作權利,它保障了相對於異性戀而言更為弱勢的同性戀者、跨性別及其他不同性傾向的人們,不會因為表現出與主流不同的性傾向而遭受到不平等的對待。

三、雇主有打造性別平等職場的法律責任

職場的性別意識與性別正義,從法律的制定、倡導與落實開始。因此,透過《性別工作平等法》的保障,經由法律來保障弱勢族群的權益,讓職場上的性別平等文化能夠被建構起來,打破女性能力必然低於男性的刻板印象,讓女性能夠擁有同等的機會進入職場,將女性從家庭的束縛中解放,不用為家庭放棄經濟自主的選擇,不必犧牲職場中的福利和晉升;讓職務的分工不再陷入傳統性別角色分工的窠臼中,人人都可以選擇喜歡的工作,並發揮其專長,無性別顧忌地自由追求其個人價值和目標;讓多元的性傾向不再是異性戀文化下的被犧牲者,而是共存共榮、相互尊重。透過職場性別平等法制的建立,所有人共同打造性別友善的職場文化,將帶領台灣社會朝著性別平等的目標邁進。

法律問題分類: 
問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