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出版品

《婦女新知通訊》、《性騷擾完全拒絕手冊》及「性騷擾完全拒絕手冊」網站、「性騷擾一點通」網站、《看見新移民-多元文化小撇步》及網站、《做親密,愛自主-從無法抗拒到積極同意》及網站、《女權火‧不止息:台灣婦女運動剪影-公民影音教材》等出版物;與美麗少年工作室共同出品性騷擾紀錄片《玫瑰的戰爭》DVD。

我行我訴,平權之路 大學生別培力營隊

我行我訴,平權之路 大學生別培力營隊

整理/陳 逸 婦女新知基金會 培力部主任

婦女新知基金會作為性別倡議團體,長年致力於立法遊說等行動,已耕耘數十年,無論是1996年廢除「子女監護權歸夫」等父權條款、1998年成立「婆婆媽媽法院觀察團」、2001年夫妻財產制修正等均有新知的身影。但近幾年的性別改革運動碰到些許困境,是來自於法規修改後和現實狀況的差距,例如夫妻住所之法條雖已修改為夫妻雙方協議制,但社會現況卻是以從夫居為主;子女從姓的法規雖已更改成父母約定制,目前還是從父姓占多數。在上述情況下,法律變革和社會現實之間仍有一段鴻溝與差距,這也促發思考我們重新省思運動策略和方向。本次訴求的重點擺在「修法後的未竟之路」,也就是說,完成立法與修法只是第一階段的初步成果,並非代表改革已趨完善、性別已臻平等,而是需審慎檢視隱而不顯的父權意識型態,從社會觀念的改革開始。

而2020年舉辦的大學生性別培力營隊,也是接續上述思考而來。營隊作為性別運動的紮根與實踐,是很重要的基石。營隊集合北中南東大專院校約40位對性別有興趣的學生,透過營隊讓她們將自身經驗與性別連結,一同學習知識與倡議的方法。解構婚姻家庭的父權體制、拆解鞏固婚姻家庭不平等,重新檢視修法後的落實和社會觀念的關係。我們認為,法條的修改加上社會觀念的改變,才能切實的撼動父權高牆。

營隊規劃

因此這次在營隊整體的設計上,我們舉辦四天三夜的營隊,以女性社會參與為主軸,產出行動方案為最終目標。而在整體課程規劃中,有感於許多年輕世代朋友對於性別議題的啟蒙,主要是2016年至2018年風起雲湧的婚姻平權運動。對於年輕世代的朋友而言,性別議題等同於同志婚姻、或是同志平權,但對於其他性別議題的認識卻付之闕如。婦女新知基金會長期經營之身體自主、公共照顧、政治監督等議題,我們期望這群年輕世代的朋友不僅認識同志議題,更可以了解更多元的性別領域,因此,本次營隊以此為出發點,期望透過營隊之討論,學習多元的性別知識,並將之實踐於社會場域中。

即使在婦女活動百花齊放,以及性別培力受到重視的今天,若要找到專門針對年輕世代設計,增進對於各項性別議題論述、改革行動的訓練與活動,並且提供實踐女性主義以及實際參與社區活動與公共事務的空間,仍然是非常有限。婦女新知基金會希望促使年輕學員反思自己生命的性別經驗之餘,也能從集體實踐的方法,學著將理論融入生活,透過集體的力量和熱情,對社會裡的性別關係產生改變,進而提升自身權益,促進性別平等。因此,婦女新知基金於2020年9月的暑假,舉辦「大專生營隊」,透過培訓課程,加入更多行動的元素。在看見問題、分析問題之後,也能有做出行動、嘗試改變的力量與方向。

 營隊第一天  

營隊的開始,我們先請董事長莊喬汝律師簡單開場,再由營隊總召陳逸、吳邦瑀兩位簡介營隊的議題、場地概略、與營隊守則,希望可以藉此讓學員對營隊有完整的概念。簡介完營隊的內容後,接續著的是認識彼此的時間,請隊輔承慶、亭儀兩位主持,遊戲方式是大概12個格子,每個格子分別有一個任務,例如請找出頭髮長度和你差不多的人並簽名,或是請找出和你同樣家鄉地的人並簽名。藉由這些主題讓學員可以多方認識夥伴的不同層面,也可以增加聊天的話題與機會。

女性社會參與簡介─陳韻如

營隊的第一堂課程,為了呼應營隊主軸「女性社會參與」,並讓學員對此概念具備基礎知識,我們邀請到台北大學教授陳韻如老師,來和大家談談什麼是女性社會參與。韻如老師從女性主義的運動脈絡開始談起,她說第一波女性主義論述發展是從相同與平等開始,要求女性和男性一樣擁有投票權、受教育權、工作權等,但第二波女性主義則開始反思,理論上遊戲規則一樣後,為何還是性別不平等呢?就回到機會雖有實質的平等,社會卻侷限在性別框架中。

韻如老師又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果是不一樣,又要如何平等呢?她以電腦科學領域為例,為什麼電腦科學中的女生越來越少?電腦科學是新興職業,是性別中立的領域,而性別比例從1990年到2010年之間,性別的差距逐漸拉大,我們可以如何理解社會參與的阻礙?這阻礙又在哪裡?以這個主題分組帶領學員討論,電腦科學領域為何以男性為主。後來各組分享這和許多環節有關係,例如:職業特性比較陽剛,缺乏考慮女性的需求。或者是專業能力標準符合男性特質。而這領域當男性達到一定比例就性別隔離的現象等。從韻如老師的課程中,除了完整剖析「性別平等」的內涵,齊頭式平等或者是實質平等之間差異,也從電腦科學領域中帶出更完整的討論與思考。

 當我們的想法碰撞王儷靜 

課程一開始,王儷靜董事以「什麼是性別?」作為開場問題,引導學員進行討論,學員認為區分為生理性別以及社會性別兩者。儷靜繼續延伸社會性別中的陽剛與陰柔特質為討論重點,詢問生理女學員是否認為自己具有陽剛特質,拋出問題帶領學員思考,「如果陽剛特質不是只有展現在男生身上,那陽剛特質是什麼?」。藉著上述問題表明生活中一些不被覺察的行為,其實都跟社會上的性別文化及規範習習相關。

儷靜也從性別的討論中,帶出家庭的性別、學校的性別與朋友之間的性別等主題,連結每位學員自己的經驗,將生活中的性別帶出來。當覺得校園內有一些不合理的情形,該怎怎麼做呢?儷靜分享自己在屏東大學任教時,曾遇過學校設置禮賓小姐的接待工作,並徵求身高165公分,低年級、皮膚白皙並且口齒清晰的女同學擔任。然而儷靜質疑的是這些禮賓小姐和童軍社同學有不同嗎?禮賓小姐要做的事童軍社同學做不來嗎?再者,學校是否會將所有處事的接待事物都交由禮賓小姐來負責?儷靜認為,服務並沒有不好,但是這件事情不該跟美貌掛勾,因此和班上同學一起將對這件事的訴求擬成禮賓十問,並以BBS作為平台,要求校方在網路平台上做出回應。

接續前段分享,儷靜希望學員以彼此生命經驗為出發點,完成表格,並表示很多事情並不是只發生在單一性別上,而是互相牽制影響。她以四個象限的表格,請學員嘗試用自己的生命經驗來回答,分別是兩性相同、兩性不相同、性別平等、性別不平等四塊,並試圖舉例事件,例如懷孕是歸類在哪一個?當兵又是歸類在哪裡?性別友善廁所等主題,都挑戰學員對於性別/兩性的概念。

 坐言起行I─周于萱 

這堂課程的安排,主要是希望讓學員對於議題認知、如何轉化成行動,有較為具體和清楚的概念。由本會秘書長周于萱主講,她先從一個小活動暖身,請學員表示是否參加過行動?例如:關心社會議題會找人討論這些事情、曾經有參加過(別人主辦)的遊行/記者會/其他活動、寫過投書/曾經因為議題受訪/在自媒體上面發表意見、自己(和朋友)一起在校內/校外搞過一些行動等,由小到大來看到行動的層面。她從這個活動延伸來談,如果你要做行動,找對對象很重要。

她舉例防災假的政策訴求應該去找勞動部推動,但也有可能跳過勞動部去向行政院表達訴求,倘若行政院願意執行,下屬機關勞動部就必須運作。因此,遇到事情知道找誰是很重要的。現在回到學校,在學校我們除了老師還能找誰?承接上個例子。假設學務處不處理,去找校長就是一樣的道理。所以當我們面對到問題,需要搞清楚誰該負責,如何行動。

另外一個課程的行動,是要如何撰寫新聞稿及聲明稿。新聞稿與聲明稿代表一個組織的立場與發聲,如何可以在有限篇幅內完整呈現,是需要功力的。于萱列出4W1H、心智圖、起承轉合、以及需根解損(需要性、根屬性、解決力、損益比)等作為工具參考,會比較快速進入書寫的狀態。另外她也比較新聞稿和聲明稿的差異,需要先釐清:與誰講話?訴求應該如何呈現?這兩個核心問題,會比較可以聚焦。最後,則是由各組針對男女宿舍的主題,寫出各組新聞稿或聲明稿,藉此訓練書寫與論述上的能力。

 營隊第二天

你我她的勞力事莊喬汝董事長 

營隊來到第二天,一早是由婦女新知董事長莊喬汝帶來的「你我她的勞力事」課程,在課程中詳細跟大家介紹「性別平等工作法」這部對台灣性平推動相當重要的法律。這部法律的起源1987年國父紀念館資遣女職員事件,不過,喬汝也分享這部法律的立法過程仍相當多舛。因為「女性屬於家庭的想法,男性負責養家」根深蒂固地存在在我們的文化之中,要改變非常困難。立法也因此飽受各方抗議、反對,從1989年提出民間版草案以來,冷凍多年後,直到2002年才成功立法。而此法又分成三大重點,包含:性別歧視禁止、促進工作平等的措施和性騷擾防治。

性別歧視禁止,她舉出像是近年來常見跨性別人士遭受職場歧的案件作為例子,說明針對未落實歧視禁止的雇主,法律中有明確規定需付罰款並且公佈姓名,並且讓受雇者有走法律途徑之權利。但現實生活中,處於經濟弱勢且時間有限的勞工,很難去提起訴訟;因此未來如何降低勞工提告的門檻,也是未來努力的方向之一。

性別平等法有不少和和性/性別有關的假,但是保障可能尚未完全,同時也離徹底的性別平等仍有一段距離。例如:雇主常常要求生理假需提供生理證明,即使法律已明定不需要此證明;沒有伴侶陪產檢假;陪產假僅限於配偶且不可讓渡權利;育嬰假中包含不合理的「非正當理由,配偶須就業」要件;育嬰假期間勞工要自付勞健保險……等。除此之外,儘管育嬰假的規範平等、無歧視,卻因為忽略社會對女性的期待、男女薪資不公等因素,而導致男性很少請育嬰假的現象;因此變相成為「齊頭式」平等的偽平等法律,缺乏實踐實質平等的動能,也是一個需要改善的方向。

而性平工作法的最後一個重點,即是防範性騷擾。喬汝提到,現在許多性騷擾防治的圖文,可能都帶有一些既定的迷思。例如:對被害人和加害人有刻板印象預設;把性騷擾防治的責任推還給被害人,認為應該是被害人要主動說不,忽略被害人在當下可能無法反應的真實情況等。因此我們也需要正視性騷擾宣告背後隱含的不當迷思,可能才有辦法改善我們對性騷擾事件習慣性的預設,減輕受害人的負擔;也能更好的面對問題。

勞動議題子題討論

課程結束後則是接子題討論,每小組由隊輔設計不同的子題內容,來帶領學員從不同面向認識勞動議題。第一組主題是職場性騷擾資訊圖文工作坊,邀請學員練習用圖像、文字和數據製作圖表,把繁瑣的職場性騷擾數據、防治策略、申訴流程轉化為視覺圖像。而第二組則是談男性 X 育嬰假的主題,探討為何爸爸在育嬰過程中容易缺席?從文化、制度、環境探討,一起理解並建構起爸爸的育嬰圖像。第三組則是職場性騷擾處(ㄏㄟ)(ˋ)小遊戲,從設計的小遊戲中邊遊玩邊認識職場性騷擾,並模擬如何處理。第四組則是從女醫師的勞動甘苦談切入, 來聊聊女醫師的勞動條件與內涵。第五組是性別友善職業地圖,評比幾個知名企業的勞動、生育、 照顧等主題,來了解做的是否足夠。

各組從不同面向切入,也帶出勞動議題的多元性。而且從隊輔的角度,會比較可以理解學員需要的養分,帶領起來也會更讓學員感同身受。比較可惜的是,子題討論的時間因其他課程的壓縮,只有安排1小時的時間,內容雖然相對豐富,但時間卻不太足夠,以至於討論上無法完整呈現出初步的成果。

打倒校園性別桎梏

再來,接續的則是以校園行動為主的「打倒校園性別桎梏」,由新知秘書長周于萱、醫師職業工會秘書廖郁雯分享她們在校園倡議的經驗。于萱從她參加的黑水溝社團談起,除了和大家聊校園外抗議的經驗,也談談在校園體制內可以如何倡議。她特別指出,如果要做校園體制內的推動與倡議,需要了解幾個問題:學校在意的是什麼?我們可以怎麼做?我們做了哪些?盤點既有的資源,並了解學校高層在意的部分,才可以對症下藥、找到對的方法。

而廖郁雯則是分享,校園行動的整體面向,包含要做哪些事情、想想怎樣做可以再更好,並解釋關於學生權益議題的幾項分類,在關注議題的眾多分類中,需要刪掉覺得做不到的,剩下則安排優先順序。並介紹四個形成倡議及推動議題的做法,須以議題的狀況來看要用哪個方式推展,或是好幾個方式交錯並行,一是舉辦座談、研討會等和平理性系列,二是連署、記者會、校內遊行等暴民來亂系列,三則是懶人包、媒體投書等對外宣傳, 四則是工作坊、幹部訓練的對內培力。而這場校園倡議分享,與學生在校園的位置與角色緊密連結,課程結束後的QA也非常的熱烈。

戀愛有一百個bad ending 蔡宜文

營隊第二天下午請到清大博士生、專門研究親密關係的蔡宜文,來和我們分享親密關係和性/性別的關係。一開始宜文先請大家思考,戀愛可能會有幾種結局?為什麼我們對於戀愛關係最好的結局只有一種想像——遇到對的人並可服萬難,最後結婚到白頭偕老?透過這樣的提問,宜文讓大家理解親密關係和婚姻其實是相當多元,且不斷變動的;而今天的課程,就是要學習接受、擁抱親密關係的不同樣貌。

一開始,宜文先從文化中的戀愛形象切入。宜文提到,這個社會可能透過各式各樣的文化素材來灌輸我們「愛情是什麼」,例如影視作品和流行音樂都會用各種方式描述愛情的樣貌;同時,還會給我們一種錯誤的想法,認為愛情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因而出現像「魯蛇」這種嘲諷單身者的用詞文化。

接著,透過實際播放幾段偶像劇剪輯影片,宜文進一步點出偶像劇中戀愛形象的問題——把違反主角意願和主體性的行為,詮釋成浪漫的愛情元素,並強調兩人最後完美的結局;暴力、違反意願的不舒服和痛苦則被稀釋、忽略。這樣的影視作品,其實會強化大眾對於「控制就是愛」、「交出自主權該被讚揚」的想法,造成更多過度追求以及違反性自主的現象,是我們該警覺的一種不良現象。

宜文接著邀請大家玩「反向戀愛攻略」小遊戲。在這個活動中,大家在模擬戀愛遊戲中扮演被追求者,要思考玩家怎麼樣的回答可以加分;透過讓大家逆向思考,宜文想讓大家理解,思考「自己在親密關係中想要的是什麼」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都應該理解我們自己的自主權很重要、值得尊重。

於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要學習尊重別人的自主權。正如問旁邊的隊友要不要一起去看電影、要不要吃飯請客一樣,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習慣要取得對方的同意再做下一步行動。因此,我們也不該特殊化親密關係或性關係——把日常生活理所當然的詢問意願帶入,其實就能解決許多親密關係中的問題了。宜文也強調,親密關係的性自主有兩個面向,一個是拒絕,另一個就是同意。我們可以拒絕我們不想要的部分,也可以同意我想要的部分——尊重彼此的意願,就是親密關係中最重要的事。

最後,宜文表示多詢問對方意願、不羞於直接表達自己的慾望和性行為細節,即是大家可以從現在開始嘗試的作法;此外,也可以練習使用safe word(明確的拒絕表示) 跟協議(明確的邀請與暗示)也可以讓親密關係更加順利。同時,我們也應該停止支持、接受不當的親密關係文化素材,讓我們可以更開放地接受現實中不完美但真實的自己與他人,從而開始接受、擁抱多元的親密關係與情感。

親密關係議題子題討論

一樣讓學員拆分成五個組別,從不同主題來了解親密關係具體實踐。第一組談的是親密關係中的監視與控制,從親密關係自主性來聊聊權控與控制的不同。 第二組則是親密關係中的自主性,從監看手機與定位伴侶行蹤現象,討論數位時代的親密關係控制。第三組談的是積極同意對話實作,選定不同對象來聊聊積極同意相關概念,這也是很重要的溝通實戰。而第四組則是發展學生情侶交往劇本,從劇本中重新檢視親密關係的狀態。 第五組則是帶大家聊聊開放式關係,在親密關係民主化的概念來臨,開放式關係是什麼呢?每一組都有很有趣的討論與產出。

 營隊第三天

勸婚催生?不如先談愛與平等王舒芸 

營隊來到第三天,上午是由中正大學社福系教授王舒芸帶來公共照顧的議題,主題是「勸婚催生?不如先談愛與平等」她一開始先帶領活動,讓各組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像是托嬰中心、幼教老師、家長、家長的雇主及政府等五個不同的角色,再請她們相互協調彼此之間的條件。透過遊戲的形式,瞭解不同位置之間競合的關係。

而在遊戲過後,舒芸娓娓道來公共照顧的問題與困境,她以婚育不平等的三部曲做為比喻,婚育不平等首部曲是從女性踏入工作開始,女性在婚育年齡後,年齡每增加5歲,女性的勞動參與率便會大幅下降,甚至在中高齡婦女的勞動參與率,已降至二、三成。再來,我國兩性薪資差距,在進入婚姻關係後,父職紅利與母職懲罰情形嚴重,兩性間的勞動參與率的差距大幅增長,男性得以持續待在職場,但女性卻被迫離職回到家庭中進行照顧責任。

不平等二部曲照顧責任在女性間的世代流轉。臺灣現況下,年輕女性被要求照顧伴侶,中高齡女性則需要提供照顧紅利,協助新生兒的養育,照顧責任僅從媽媽轉為阿嬤,責任並無流入父職或是政府。講師點明,「阿嬤的照顧支持,支撐臺灣從男性養家模式轉向雙就業模式」,中高齡婦女對臺灣家庭模式的推演不可不謂扮演極為重要之角色。

不平等三部曲托育補助是雨露均霑的國家投資?還是階級再製的幫兇?關鍵在於是否「落實定價」!托育補助真的是個選擇嗎?家長不選擇家戶外照顧的原因,一大部分係基於托育中心費用過高,只能被迫選擇家戶照顧。統計說明,需要有約八千至一萬二可支配所得,才有意願生養第二胎。現況下臺灣第三戶數的托育費用約莫兩萬,即佔該群組薪資的一半數目,而該族群主要為三十至三十四歲的雙薪家庭,也是適婚年齡層。生養條件的困難,使得女性生育意願降低,然而準公共化托育補助六千元的費用,卻未涵蓋將近八成的準公共化定價項目,使補助並未達到實質效益,也未確實落實定價。福利政策如果只有補助而非定價,就像是破洞的花盆,大量花費納稅錢,卻無法破解市場失靈,且失去原先補助的原始目標,形同假選擇,在要求女性擔負照顧責任的性別文化塑造下,臺灣的照顧制度從未實質達成性別平等。

照顧責任的去家庭化,取決於有限的服務與經濟成本。女性就業的情形下,根屬於中高齡婦女是否提供照顧紅利,以及育齡女性自己的人力資本是否足夠,整體問題仍回歸於個人化;照顧品質亦取決於父母的薪資水準,重製階層化;強調性別平等的社會共識下,卻讓照顧在不同世代間的女性中流轉,男性和國家依舊扮演提款機的角色。照顧責任仍被強加在女性身上,且是不受制度扶持的女性,無法選擇自己想要擔負的責任。

臺灣從男性養家模式過渡到雙養家模式,卻依靠長輩的支持而非公共政策,遲遲未過渡到社會養家模式。臺灣一方面宣稱為了促進性別平等運動,但同時秉持多生主義,希望家庭承擔照顧責任,而業者亦主張新自由主義,希望透過市場機制決定價格平衡。最後的結果呈現,母親是被偏好的選擇,國家與勞動市場以金梯和育嬰假的「私化」方式,沒有真正改變國家和家庭的分工,也沒有真正調整養育的性別分工。

解決策略下,育兒不只是女人間的家務事,應要求國家介入、男性參與,國家不能只推動托育,更要推動勞動政策,托育政策與服務需要定價與品質雙管齊下,否則僅有高人力資本的女性得受惠。除了制度和服務,亦要提供設施,並友善育兒和性別平等教育的文化。

國家勸婚催生下,不如鼓勵愛與平等,鼓勵男性進入照顧,並且提供良好的勞動環境和政策,性別與階級的平等需要良好的政策。

 社會行動分享曾昭媛、覃玉蓉 

再來,搭配前一天的校園行動經驗分享,我們安排了社會行動經驗分享的部分,希望可以作為對照。邀請的是新知資深研究員曾昭媛、政策部主任覃玉蓉分享她們在社會行動的經驗。玉蓉

主要提到她之所以會進入倡議領域,很重要的是體認到生命處境中的不公不義,且長期關心社會議題。她認為女人要自己投身參與政治,才有權力決定自己的公共生活。她以女性政治參與做為議題分享她的戰鬥的方式,除了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也要適時選擇戰場(法律、社會倡議等),並設定具體目標、分析現況,依據不同狀況採取行動。

另外,昭媛因曾任尤美女立委的國會辦公室副主任,理解國會的一些眉角。她認為想要做倡議,必須打開眼睛,觀察生活中的現象,並且命名,才得以有後續的行動!她舉例1987年抗議國父紀念館單身禁孕條款,婦女新知基金會起草「男女工作平等法」、1990年代反性騷擾運動:小紅帽抗大野狼、2016520抗議準總統背棄政治承諾,林內閣漠視性別平等!、2004年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每個運動皆有不同的目標與倡議做法,更遭遇到不一樣的社會阻力,必須找到癥結點、適時搭配時事,才是議題推動成功之關鍵。

 跟著法律動滋動林實芳 

第三天下午由婦女新知董事——林實芳律師來為大家分享實作經驗。實芳先分析,許多社會運動都奠基於某個或某些震驚社會的事件之上;靠著這些觸動人的成分,才能激發起群眾的能量。而社會運動的第一步,就是先命名該事件,讓觀點可以表達出來,同時掌握論述;第二步則是追究責任,透過個人歸因或歸咎社會責任,可能可以因此喚起大眾的社會意識;第三步則是要理念、主張化成行動,轉為一個實作計畫。

接著,實芳舉了家暴防治法的推動為例。一開始有極為震撼的鄧如雯案開啟討論,因而成功堆甕家暴防治法的設立。只是,仍須注意社會問題不會因為法律的訂定而消失。後續發生的多起家暴案,如趙岩冰事件、林于如案等,其實也反映出,家暴法制化之後,受害者被認為「法律已經提供很好的保障了」,因而削弱大眾對受害者的聲援和支持。

另外一個例子,則是性騷擾的防治。實芳提到過去的吳清慶女大生事件,提醒大家,即使是社運活動和強調進步價值的團體,也常常以男性為主的觀點批判女性受害者。參與者必須回歸參與運動時的良心考量,也該鼓勵生理男性思考女性的生命困境,去聚集不同的社群、群體力量。

實芳接著提到社會運動的過程中,是有很多變數的。國家壓制的力道、參與政治的管道、團體結盟的合作以及專家的參與,加上政治機會結構,這些都和社會運動形成、成功推動的機率息息相關。因此有些法律,例如較早期的性別平等工作法就得花11年的時間推動;但是,較後期的性別平等教育法,就相對順利、快速。

10年來,以保守教會為首的反同勢力劇烈地影響著台灣的性別議題,實芳也提醒大家——反同勢力其實也是在使用各種社會運動的手段、管道和策略來達到目的,我們也必須謹慎拆解他們的架構,努力相與抗衡。像是透過家長、下一代作為掩飾,污名化性教育等等,結合傳統家庭價值、中華民族倫理.....等方式,來鞏固、壯大聲勢,即是台灣反同勢力常見的操作方式。最後,實芳跟大家分享,台灣其實有通過很多國際人權公約的國內法施行法;其中,CEDAW(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就是大家可以多參考的。我們可以藉著公約定期的國際審查外,監督國家報告是否有問題;也可以多看看平時政府單位的新聞稿,小心檢視國家是否刻意美化現況、迴避問題。

營隊第四天:成果分享

四天三夜的營隊很快進入尾聲,隊員及隊輔五十二人在密集的課程講授及討論後發起了七組行動方案,並隨後獲得講師、評審和營隊工作人員廣大的迴響。讓我們一一回顧這七組精彩可期的行動方案!

方案一:Les Space / Les Be Safe

成員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分享女同志對內對外都難以曝光的處境,以及女同志難以看到其他女同志們的問題。為此,組員們想要處理女同志難以現聲的困境,建立出一個安全友善的空間,接住所有因沉默而不被看見的女同志。行動方案本身即便無法解決問題,也能透過傾聽建構出一個友善、包容的空間。

我們計畫以薩提爾式的對話練習來製造安全場域,讓大家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不管文字或口說,都能讓所有人練習將話說出口以及被聽見。宣傳的部分主要是以PTTDCARD做為平台。可惜的是,因為平台使用者限制的關係,年齡層囿於大專生。

方案二:性平教育:textbook

我們的問題意識在於我國教育政策與基層教育者的落差(課審會到課任老師)使得學生無法接收到立意明確的教育內容。同時,出版社會因為各方角力,讓課本裡的性平教育內容減少,而性平教育因為對考試沒有太大影響,因此被重視的程度也降低。因此,我們想要檢視目前課綱與課本內容是否符合性平教育政策。

108課綱雖然有對各個領域、議題編列內容,但教科書的內容篇幅不一,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架設網站,比對不同的課本,將裡面的性平篇章放置出來。例如:指出「生物課本裡的女性科學家並沒有照片與全名」的問題。我們也可以比較不同課本、題材的歧異,給社會、家長及老師進行參考與了解。此外,我們也希望能在網站上做相關內容的補充。1. 課綱、教科書編寫理由。2. 相關資料延伸補充。而我們要針對「不當性平教材」表達立場或闢謠;蒐集學生意見(問卷、街訪影片)了解學生想要、需要什麼樣的性平教育。

方案三:女子呼吸 #breathelikeme

取這個名字的原因是因為 free the nipple,在韓國也有 nobra 但是這樣可能會讓人覺得我們就是不想要穿內衣,實際上是我們希望讓大家有所選擇,可以選擇要不要穿胸罩。女子呼吸,也是好呼吸的意思,緣起是因為我(發表者)就是一個不穿內衣的女子。我(發表者)從不穿內衣到穿內衣到不穿內衣有很多心路歷程,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我們覺得最難的是第一步,以及如何闡釋。所以我們的第一步是體驗,第二步是倡議。希望讓人體驗,然後對社會現身。以下是短中長期的規劃:

  • 短期(1-1.5個月,有文案組、圖片組先釋出,一個禮拜後再辦第一場活動):Fb、IG粉專:介紹/倡議文/懶人包/小故事。午餐會議:理念說明/自我故事分享。
  • 中期:快閃+短講/傳單/講授短講/友善Yt/拍宣傳片/臉書特效匡/故事投稿/讀書會/男性加入+體驗
  • 長期:我們的夢想是累計參與紀錄有多少人參與這個活動;前進小學,小學是穿胸罩的時期,所以我們應該進入小學讓女生知道穿胸罩的感覺,也想讓男生知道這是正常的發育。

方案四:性別連連看 大學生性別社團串聯

台灣各大專院校有各式各樣的性別社團,然而卻存在著資源分配不均的事實。再加上校園風氣的影響,有時其實會出現孤軍難奮戰的狀況。因此我們希望能夠透過串聯,使大眾聽見性別社團發出的聲音。最後也希望能夠推廣到社會。

短期目標:希望在半年或一年內,能夠讓各校性別社團的成員互相交流認識,並且建立人脈,不限制於聯誼性的活動,而是彼此支持、互相分享。另外,也希望透過組隊參加遊行、同遊,並在同志遊行之後有個小聚會,進行交流。

長期目標:因為性別友善社團在學校通常會有被校方刁難的狀況出現,希望在彼此串聯、互相照顧的情況下,彼此支援分享、壯大聲勢,使活動推動不因為校方打壓而難以執行。

我們已經進行參加聚會的意願調查,會在10月找兩個星期天舉辦第一次的聚會。經費有兩個走向,一是創立獨立帳戶,二是在每次聚會前,每個參與的社團分攤出資

方案五:同心協力 性教育傳遞

台灣性教育有很多問題,以國小健康教育來看,會發現時數比國英數少了很多,有些甚至會直接被挪用去上其他課。再者,通常上到「性」的篇章都會被忽略及跳過。此外,偏鄉資源不足及師資培訓的缺乏也是問題之一。因此希望透過設計禮包,推廣諸如性行為月經等不同問題,跳脫傳統學習模式。我們發想是希望提供趣味多元學習管道,給教師多樣教材與方法,將觀念帶入生活並破除既有刻板印象。

前期希望對比各教材版本的性教育內容;調查市面上已發行的性教育互動遊戲,並確定禮包主題、題目設計和形式規劃。中期以禮包製作為主要目的,主題包含身體自主權、避孕、月經等。後期希望能至少做出禮包1.0。遊戲範例:「好朋友知多少?」以大富翁的設計形式,會有機會卡、迷思題、互動題、情境題及表演題的幾種題型。題目主題為:衛生棉的使用、生理期清潔、破除小迷思、認知各國月經文化。希望讓孩子用輕鬆的方式,對生理期知識有更多的理解,建立正確的觀念及態度。

方案六:家庭照顧者的價值肯定

從這幾天課程中,我們發現台灣的家務勞動模式比起其他國家不太一樣,以薪水來說,因為社會文化的關係,讓女性在選擇工作跟家務勞動兩者裡選擇後者,所以我們想做改變。

我們認為現行的法律制度不足以肯定家務勞動。我們的第一步是讓大家看到家務勞動者的困境。像是:原本有在工作的女性,到家庭照顧後遇到什麼困難。我們的對象主要是大專院校的學生。行動分成三個時期(半年),前中後各兩個月。

前期:了解學生對於家庭勞動者的看法、這些家庭照顧者的情況。我們需要蒐集資料,例如向婦女新知詢問或直接對家庭照顧者進行訪談。如果我們要蒐集學生的想法,會做問卷並分析。前期創立粉專,用來宣傳家庭照顧者的情形,中期製作懶人包、簡單分析。後期是在北中南各辦一場講座,我們希望婦女新知有足夠的講師跟資源,使講師在了解我們的問卷結果後,針對學生舉辦講座,讓大家可以看見家庭勞動者的困境與價值。

方案七:啄木鳥計畫-成為性暴力事件知情者的樹洞

性暴力的知情者需要一個安靜地訴說環境,我們希望自己成為啄木鳥,開啟這個樹洞。我們這組有很多相關經驗,雖然自己不是性暴力的受害者,但聽到這些事情會有受傷的感受。所以我們決定朝這個方向執行方案。知情者是誰:目性暴力、事後知情,或長期的性暴力中知情而未提供幫助者。知情者的困境:自責、不想傷害當事人、缺乏典範。他們訴說經驗時會被認為當初沒有說,現在為什麼要說,或是不關你的事。或者,知情者因為是性暴力受害者的摯友,可能被說成護航等。作為知情者:自我歸因、恐懼、無助、羞恥。「他掉下去了,我想接住他,但我也在掉落。」我們希望看見「所有」受害者,處理知情者本身的的創傷,培力他們成為當事人的重要陪伴力量,提升大眾對性侵害事件的敏感度,並意識權力中的權利關係。

執行方案:一、設立啄木鳥計畫粉絲專頁,提供啄木鳥24小時即時回覆機器人系統:1. 基礎資訊回覆與說明。2. 提供後續專業資源引介。3. 量化研究、資料分析。二、個案協助:讓知情者有機會梳理、回顧經驗,得到專業或社群的協助(創傷支持)。三、政策倡議(資源投入):相關社福資源介入,營造一個使知情者敢於現身的友善環境。此外,學校也可以主動提供更多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