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出版品

《婦女新知通訊》、《性騷擾完全拒絕手冊》及「性騷擾完全拒絕手冊」網站、「性騷擾一點通」網站、《看見新移民-多元文化小撇步》及網站、《做親密,愛自主-從無法抗拒到積極同意》及網站、《女權火‧不止息:台灣婦女運動剪影-公民影音教材》等出版物;與美麗少年工作室共同出品性騷擾紀錄片《玫瑰的戰爭》DVD。

當西安拉拉小組,遇上臺北新知

文/婦女新知基金會婚姻家庭組實習生 蘇揚軒、蔡佳穎

八月一日,我們隨著婦女新知基金會培力部主任陳逸與西安拉拉小組(以下簡稱拉拉小組)負責人進行交流。新知專線提供的服務主要在婚姻家庭的法律諮詢,拉拉小組熱線則是以女性性少數的心理支持與諮詢為主。而在此次的交流內容中,讓我們對於新知及拉拉小組的專線都有更深入了解,除了兩個單位經營上的難處與差異,討論後也發現了一些能夠彼此參考的地方。

西安拉拉小組是什麼?

西安拉拉小組,是為了凝聚西安女同志而創設,讓更多的拉拉能夠在社團中獲得釋放、擁抱自我價值。也讓社會大眾以平等與包容的態度,去貼近每一顆同志的心臟。夠貼近,才能聽見他們的聲音。

圖1:西安拉拉小組負責人和新知培力部主任陳逸交流

對談中,拉拉小組負責人總以專注又清澈的眼神回應,自在對談的氛圍自然地被營造出來,讓人聯想到拉拉小組在心理支持與諮詢的耕耘。面對長久下來困頓的情勢,拉拉小組依然堅定地踏出步伐。他們的電話諮詢以專業諮商師為主,接線者除了必須有心理諮商的專業,也必須受過友善性別的課程培訓,以不批判、不質疑的態度同理每位來電者。

化阻力為動力

隨著現今社會網路普及,公民的行動就愈是赤裸裸地在國家監控之下,中國政府對民間活動與互聯網信息的管控嚴密,遠遠超過你我的想像,運用各種網路警察、網路長城阻擋所謂政府認為敏感的字眼。使得拉拉小組在傳播訊息前,需要先自行將較敏感的詞彙過濾掉。

除了中國對信息的監督,宗教的因素也是需要考量的一部分。拉拉小組以西安作為往西北城鎮發展的基礎,但推廣到新疆地區,遇到了宗教方面的極大阻力,拉拉小組負責人提到一位同志夥伴在穆斯林家庭的例子。宗教對於性少數的不接受,讓這位同志夥伴只能一直隱身在暗櫃中。

面對長久下來困頓的情勢,拉拉小組依然堅定地踏出步伐。拓展友善同志的區域,希望讓更多性別友善的理念擴散出去。除了開拓多元的宣傳管道,包含網路和實體的宣傳並進。拉拉小組也舉辦多樣化的活動,如:性教育沙龍、心理沙龍、觀影會交流、也與西北首家一人一故事劇場合作打造一人一故事的劇場註1。也因為這樣的關係,讓拉拉小組必須再做更多的努力,將理念以包裝再包裝的形式發散出去,盡可能影響更多人。

拉拉小組與新知的相遇

在交流中,我們發現新知和拉拉小組有一些蠻有趣的差異。首先,在歷史方面,由於新知熱線創立的時間為1994年,歷史悠久,已經有較為固定的風格形象,而拉拉小組則是成立還不到十年左右相較年輕的組織。宣傳管道的部分,新知針對政府及民間婚姻家庭及法律相關的機構,以實體文宣品寄發為主,網路宣傳為輔(如臉書粉專貼文)。而拉拉小組則以網路的宣傳管道為主,包含更多元的社群網站如微博、QQ群,實體宣傳也同樣在友善的場所張貼。來電者的部分,由於地區和來電案主年齡層的差異,新知經營議題以婚姻家庭為主,來諮詢的案主年齡層會偏高,較不習慣用網路,傳統電話諮詢的案量較多。拉拉小組熱線接觸的案主年齡層偏低,以二、三十歲線上諮詢為主,性少數年紀較長的族群大多已走入異性的「形式婚姻」註2。

很榮幸此次能夠與主任、拉拉小組負責人還有其他兩位新知的實習生一同交流,覺得真的是受益非凡。因為我本身對於這些方面的知識與見解可能都不是這麼的充足,很多時候都會有發現新大陸,或是跟我原本想得不太一樣的這些感覺,因此我覺得經由與不同機構的參訪交流讓我有了成長,也很希望新知在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機會。

從今年七月以來參與新知實習,很感謝婦女新知基金會培力部主任陳逸帶著我們實習生參與各式交流活動與工作坊。隨著實習的時間拉長、接觸的更多,就越知道自己需要再努力的地方。除了婦女以外的議題,接觸來自環境保育、動物保護、性少數、政府資料開放等不同組織、專業背景的工作者,不變的是在言談中對於組織議題的散發光芒的神情。

回首好幾年前法律中的性別不平等,或許會慶幸現今的我們相對幸福許多,但對於性少數友善的法律,在世界各地還有很多人正在努力著。或許我們需要一個更為包容的環境,學著從不同族群的角度去省思,把他們與生俱來的權力,歸還到他們的掌心。

這幾年來新知針對性別不友善的法律進行倡議與修法推動,但我們明白法律只是最低限制,觀念的倡議還需要更多的努力與耕耘。倡議的路還很長,友善不同性別、性別認同、性別氣質、性傾向的路也還很遠,慶幸自己能和新知共同走在這條路上。

圖2:會後合影

附註1:「一人一故事的劇場」,是由將觀眾現場分享,由專業的演出者即興將故事重演,讓個人的事情,與社群產生連結與共鳴。

附註2:「形式婚姻」,在亞洲國家中傳統觀念中,同性婚姻仍是無法被法律、社會所認可的。因此很多同性伴侶無法結婚,因應衍生出來這種單有形式,而無實質內容的婚姻。通常是為了到外地工作、到適婚年齡為滿足家人期待而結婚;另一種更常見的是一個男同性戀者和一個女同性戀者,為了讓家人不再逼婚或者符合傳統社會觀感,平時不一起生活,只在逢年過節出席各自家庭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