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言稿】強制女性延長產假?我們反對!
【強制女性延長產假?我們反對!】
發言代表:婦女新知基金會政策部主任李盈學
各位媒體朋友、關心照顧和勞動問題的夥伴,大家好:
新知今天站在這裡,不是因為反對女性休息或照顧,而是因為這次「產假延長」的修法,忽略了兩個關鍵問題,反而無法支持女性產後休息。第一個問題是,對台灣家長來說,新生兒送托仍然無法放心,第二個問題則是爸爸請育嬰假的比例仍然很低。根據現行規定,女性的孕產照顧假天數已經遠遠多於她的配偶,先不計育嬰假,女性產前有7天有薪產檢假,加上56天強制產假,總共63天;配偶的陪產檢假加上陪產假,總共就7天,差距高達9倍之多。
有人可能會說,女性要生產,當然需要比較長的休息假期。問題是,這段假期期間,誰照顧新生兒呢?台灣目前未滿1歲嬰幼兒送托率不到20%,一方面嬰幼兒公共托育服務不足,另一方面托嬰中心照顧比高達1:5,就以國際照顧新生兒的標準來看,完全不及格。儘管現場仍有許多認真專業的托育人員,家長還是普遍不信任新生兒托育品質,所以送托不是多數家長的選項。偏偏孕產婦的配偶,產前十個月加產後就只有5天假可以請。結果媽媽請產假期間,很多媽媽不是在休息,而是忙每三小時餵奶、換尿布、洗屁屁,連自己的飯都沒時間吃。現在的56天產假期間,媽媽真的有辦法好好休息嗎?延長產假,是在增加媽媽休息的機會嗎?還是讓媽媽兩頭燒的掙扎期間延長,繼續強化新生兒照料就是母親責任這件事呢?
也許有人會說,爸爸或者孕產婦的配偶也可以同時請育嬰假照顧小孩。沒錯,但很可惜,2021年育嬰假改革後,爸爸請假的比例又卡在約25%,上不去了。國外的育嬰假改革經驗顯示,有兩個方法可以大幅提高爸爸使用育嬰假的動機,一個是讓育嬰假能彈性請假,第二就是提高育嬰假津貼的實質薪資替代率。但台灣有彈性育嬰假了嗎?沒有。那台灣育嬰假津貼的實質薪資替代率夠高了嗎?請注意,我們目前的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是投保薪資的八成,而不是實質薪資的八成。雇主一但高薪低報,勞工請育嬰假拿到的津貼可能就不到實質薪資五成了,而軍公教人員拿的也只是本俸的八成,不是實質薪資的八成。爸爸請育嬰假的比例卡住無法提升,制度設計不良恐怕是關鍵問題之一。
要真正支持媽媽產後好好休息,優先要做的政策絕對不是延長產假,應該是確保優質的公共托育服務能夠普及,以及著手進行育嬰假改革,提高爸爸或者孕產婦配偶使用育嬰假的動機,包括修法落實彈性育嬰假,研議提高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實質薪資替代率。台灣年輕世代的女性對於自己的人生規劃已經和以前的世代很不同,生育不是優先選項,可能只是最後考量,越來越多生了小孩的年輕女性不離開職場了,可見職涯發展跟經濟自主才是年輕世代女性的優先選項。現行的孕產照顧假制度已經一面倒把新生兒跟媽媽綁在一起,簡單來說,就是鼓勵女性不要考慮生育、不要當媽的設計。
立委們應先監督政府彈性育嬰假的設計,或延長爸爸或孕產婦配偶產假天數,而不是單方面延長懷孕女性產假天數,否則我們到底要哪天才能真正實現「雙就業、雙照顧」?最後要呼籲我們的立委和政府,少子女化不是只靠調整產假制度就能解決。唯有改善整體照顧支持系統、讓公共化的照顧資源支持家長兼顧工作與家庭。這才是真正性別友善且公平的政策方向。
針對延長產假的詳細報導請見BBC: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wy1nprv2pxo/trad.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