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言稿】二戰結束八十年,臺籍慰安婦/軍事性奴隸歷史不能被遺忘-814國際慰安婦紀念記者會
照片由婦女救援基金會提供
今天是814國際慰安婦紀念日,我們受婦女救援基金會邀請,出席「二戰結束八十年,臺籍慰安婦/軍事性奴隸歷史不能被遺忘-814國際慰安婦紀念記者會」,記者會提出三項訴求:
- 將慰安婦/軍事性奴隸事件納入108課綱條目與正名,每位學生有權知道歷史真相,並獲得女性人權教育。
- 重視台灣的女性歷史與人權教育,成立婦女人權博物館。
- 關注戰爭與武裝衝突下女性遭受性暴力的傷害影響,避免歷史悲劇重演。
以下為本會秘書長出席記者會之發言:
大家好,我是婦女新知基金會的秘書長覃玉蓉,2022年台灣政府邀請國際婦女人權專家,來台灣審查台灣政府落實重要的婦女人權公約的報告,也就是CEDAW國家報告,審查報告的時候,國際婦女人權專家組成的委員會,特別建議台灣政府向營運中的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提供財務與其他必要協助,或直接成立一個婦女/性別人權博物館,就慰安婦的歷史,向人民提供適切教育。
這些來自各國的婦女人權專家,之所以會做出這些建議,正是因為女人的經驗與女人的歷史,對於未來捍衛與推進女性人權,有不可缺席的重大意義。
婦女救援基金會陪伴臺籍慰安婦阿嬤多年,留下可觀的歷史文物,如果各位仔細看過阿嬤家的展覽,就會發現阿嬤們不只是戰爭與國家暴力的受害者,在婦女救援基金會的陪伴下,她們也是積極在國內外勇敢發聲,追尋正義的行動者。
婦女新知基金會因為有感台海國際情勢的緊張,去年起我們開始關注女性與戰爭衝突的議題,必須承認我過去對這個主題了解很少,一時被交辦工作不知如何入手,剛好去年婦女救援基金會的國際慰安婦紀念活動也是在這裡舉辦,執行長瑛秋在活動結束後,帶大家走了一圈導覽,我看著這一個小小的空間裡,近八十年來的文物、歷史和各項紀錄,突然有了很深的感觸,這裡所有的物品與文字,都在提醒我,戰爭對女性的生活、生存與人權的衝擊,以及女性在戰爭後追求正義的勇氣。
帶著這些觸動,新知最近辦完兩場工作坊,談女性與民防、女性與資訊戰的關係,參與的NGO夥伴們有人談到若物資缺乏,女性該怎麼處理月經,談到國家、民間團體到個人的層次怎麼因應可能增加的性別暴力事件,避難的計劃與空間要怎麼顧到女性的人身安全,也談到資訊戰針對女性公眾人物的攻擊,國外已經累積非常多的案例是結合數位性暴力,用這種方式,在灰色地帶衝突的情況下,恐嚇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女性政治人物與女性社運工作者。
我們提出的問題可能比得到的解答還多,但是我總記得去年在阿嬤家在這裡感受到的觸動,為什麼台灣人必須更深刻地去了解女人與戰爭的歷史,讓這一段歷史成為集體的記憶,因為這一段記憶給予我們一個不可迴避的理由,讓我們必須嚴肅面對戰爭威脅,必須採取行動反對侵略、因應可能的侵略,也映照出當下生活在一個民主國家,我們可以公開批評掌權者的暴力行為,能夠採取行動爭取女性人權,而不會受到到任何威脅,是多寶貴的一件事。
在這裡我強烈呼籲政府,請看到阿嬤家的寶貴之處。任何博物館的籌備,政府都要投入很多經費去蒐集展覽素材,但是在這裡,婦女救援基金會已經在陪伴慰安婦阿嬤的過程中,累積了如此豐富的文物,只等著政府看見這些文物史料的價值。我曾經在2016年參觀過丹麥位在阿胡斯這個城市的女性博物館,即便我是一個完全不懂丹麥文的外國觀光客,我也可以在那個博物館裡,透過物件、聲音、影像,了解丹麥女性爭取權益的歷史,同時感受到丹麥是一個多麼重視女性人權與性別平等價值的國家,博物館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呼籲政府投入足夠的經費資源,讓台灣也能有一個這樣的地方,讓台灣有一個婦女/性別人權博物館。
最後,藉這個對台灣女性人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日子,再次強調,2024年剛出爐不久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第40號一般性建議,特別提到「婦女在預防衝突和危機以及和平談判和建設和平努力中的代表性在結構上仍然嚴重不足」,仍然是不少國家共通的問題,我們要特別呼籲,台灣當前面對戰爭威脅的準備與預防,各種討論與相關工作,應有女性及其他社會弱勢群體代表加入決策過程,納入多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