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研討會】2025 RightsCon,新知學到了什麼?

今年的 RightsCon (全球數位人權大會)在台灣舉行,世界各地許多技術專家、人權工作者及記者們都前來參與,除了平日白天的議程,晚上也有許多線下會議,雖然RightsCon聚焦數位討論,但有許多議題都與性別相關。
以下與大家分享一些我們所學習到的內容,大家可以一起來思考,數位發展對於性別的影響,我們又該如何因應。

墮胎權受到假訊息侵害

由鬼島之音籌辦的「數位科技對人工流產權益的影響」,講者們分享到目前網路上搜尋正確墮胎資訊的限制。美國部分州或某些國家,受限於法規,如果以墮胎等相關字詞,資訊可能會被隱藏, 有些NGO如果組織名稱與生育自主或墮胎權有關,可能就難以被搜尋到,有分享者以不同語言測試,發現葡萄牙語的相關內容審查最為嚴重,東南亞語系則比較不嚴重。

另外網路上充斥假資訊,也讓民眾在有需求時難以獲得正確的資訊,甚至可能會受到汙名及創傷。例如過去美國可能透過一些官方的網站就能查到比較安全及正確的墮胎資訊或是相關法律規定,但現在相關資訊無法這麼直接的獲取,而網路搜尋可以透過購買廣告影響搜尋優先順序也造成困擾,有些反對墮胎的團體或企業會透過購買廣告,將其資訊呈現在搜尋列的前端,並且會以關心生殖健康作為包裝,但當需求者點進去並尋求協助時,不但無法獲取墮胎資訊,還會被譴責及貶抑。

TikTok的相關規範中明確禁止對於墮胎資訊的傳遞,生殖有關的機構、組織可以宣傳其他服務,就是不能提到與墮胎有關的資訊,而其他社群平台的事實查核能力也尚有隱憂,許多團體致力於透過各種數位管道,傳遞正確的資訊給有需要的女性。

 

高衝突地區女性面對的數位性別暴力

社群軟體是許多人與他人保持聯繫與互動的方式,但葉門的講者表示,一些暴力武裝份子抓了NGO的工作者後,會透過NGO工作者的群組,找到其他人並發動攻擊,這樣的情況造成許多女性害怕使用這些社群軟體。而任何對武裝暴力公開表達抗議的女性,會收到大量的檢舉及性汙名,最後Instagram等平台會關閉他們的帳戶,卻讓他們沒有機會發聲。

利比亞及伊拉克的分享者也都提到,當女性要投入政治領域,或是投身於抗爭運動,便時常遭遇到網路上的惡意言語攻擊,也會利用合成照片影射女性行為不檢點、有道德缺失,但如果對男性的攻擊,卻多聚焦在他們的政治成績。也有人為創設假的女性候選人的帳號,及一個攻擊該女性的帳號,透過該兩個帳號極端的互動,讓大眾認為女性不適合參與公共事務。

有些線上的暴力會演變為真實的暴力,當女性在網路上被肉搜後,可能會在現實生活面臨各種威脅與控制,甚至有人鼓勵民眾鞭打女性,也有女性因此遭受性暴力。

對於這些現象,講者們認為政府應該制定更有效的法律,並向這些媒體科技公司施壓,要求他們履行對網路安全維護的義務。

 

如何因應AI技術衍伸的性別暴力

科技輔助性別暴力(Tech-Facilitated GBV)除了上述的網路言語騷擾、錯誤資訊攻擊外,Deepfake也是嚴重的問題,許多女性的照片被合成為色情影像,在網路上傳佈,使女性承受莫須有的社會指責、汙名及傷害。

有分享者提出三級預防的概念,初級預防是提升每個人不要進行科技輔助性別暴力的意識,次級預防是增加施行科技輔助性別暴力的阻力,三級預防則是盡快下架不當內容,避免資訊傳播越久傷害越深。

講者也特別提到政策的重要性,如果只談個人自我約束或是學校教育,雖然也很重要,但可能還是無法有效遏止這些事情繼續發生。制度上應該要能對技術平台問責,確保這些平台能夠預防創建這類數位性別暴力內容,並限制其可行性。

在歐洲有《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要求各大平台必須進行風險評估,特別是針對侵犯人類尊嚴及私生活權的風險,例如未經同意散布親密影像的問題。這些平台必須制定風險管理機制並進行評估。目前這是這項法律生效的第一年,其執行成效如何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