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聲明】政府紓困政策中的照顧盲即為性別盲!各界一線照顧現場 憤怒無奈 呼籲政府不要再迴避疫情對性別的衝擊


【聲明】婦女新知基金會2022年5月31日

政府紓困政策中的照顧盲即為性別盲
各界一線照顧現場  憤怒無奈 
呼籲政府不要再迴避疫情對性別平等的衝擊

行政院上週四(5/26)、週五(5/27)分別公布產業紓困與勞工紓困措施,沒有納入5月25日民間團體記者會提出的五項共同訴求,漠視各團體所談的各類家庭照顧困境(幼托、長照、單親等)及公共服務人員的照顧困境(醫護、社工、教師、托育及長照服務人員等),令人憤怒又失望。

最新公布的行政院產業紓困措施共345.6億,助四大產業預計受惠89.9萬人,勞工紓困方案168億,預計受惠31萬174人。政府的紓困措施已陸續回應產業與勞工需求,但尚未積極回應疫情衝擊中的照顧需求,也迴避國際組織一再提醒疫情對性別衝擊的重大社會安全危機。照顧盲,也是性別盲。各種照顧現場瀕臨崩潰困境,需要政府的重視

(一)家長與家庭照顧者的照顧崩潰:各級學校在頻繁地實體、停課與遠距教學之間切換,勞工家長被迫請假陪伴與照顧小孩學習,同時小孩常臨時發燒奔走醫院,與趕打疫苗的情況,勞工家長面臨照顧假不足、收入減少與薪資損失,卻得不到政府政策的回應。

(二)教育托育、社會工作、醫護勞動者的照顧崩潰:以女性工作人員為多數的公共醫療與照顧服務現場,平時就已高密度勞動,近期短時間內大量爆增的各種檢疫與醫療工作,至今硬撐著人力短缺與勞動的惡化。更別說她/他們都是真實的人,有喘息與休息的需求,也有自己家庭照顧需求。這些,政府看到了嗎?

各類照顧者的照顧困境清楚地擺在眼前,但政府紓困措施就是無視照顧者的需求。產業營運受損,有政府防疫預算補貼產業,政府是否有看到勞工跟家庭的損失,所造成的生活不安與焦慮?政府單面向的補助產業,收入損失的勞工誰來救?勞工甚至在多次請假、復班又請假後,自願或非自願地離開職場,落到經濟安全邊緣。

在此,再次重申婦女新知基金會與民間團體、工會的聯合呼籲訴求:

  1. 政府應提供受僱者「防疫照顧假」期間之津貼,津貼數額以前一年度全體就業保險被保險人之平均投保薪資來計算,每日津貼約為1138元

  2. 「防疫照顧假」的請假事由應擴大為防疫期間受僱者有需要照顧家庭成員者皆可申請,立即修正現行規定為家中有12歲以下幼兒、身心障礙者、失能者才可請假之嚴格限制。

  3. 政府應補貼防疫期間「提供必要服務」之相關人員的工作風險津貼,包括醫護、社工、教師、托育及長照服務人員等,並給予這些公共服務人員所需的各項防疫物資器材及相關訓練;若相關公共服務人員有家庭照顧需求,但為維持社會基本運作,無法請防疫照顧假,亦找不到其他照顧人力,政府應安排並補助妥適之托育及長照服務。

  4. 政府應考量自營作業者亦有家庭照顧需求,政府應提供與受僱者一視同仁的補償效果。

  5. 勞工紓困方案應增加協助女性就業及非典型就業者的相關措施:去年相關統計已證實女性就業受到疫情衝擊的程度更加嚴重,失業或被迫減班休息、減少收入的人都以女性居多。但去年政府頒布的勞工紓困措施大多限於有加入就業保險的資格,許多女性因考量照顧家人需求而從事非典型就業、或沒有加保,我們呼籲政府應針對非典型就業者提出相關的紓困方案及協助女性就業措施。

照顧崩潰的痛苦  始於政府的「照顧盲」

突然停課、停班與防疫的醫療需求,女性總是第一個被學校、被社會推出來當主要承擔者。為因應各部門多重的防疫措施大多回到家庭中執行,國家也應給予家庭衝擊完整的配套措施,來回應來自學校、職場與醫療現場的防疫規定,接得住停班停課、甚至是家人確診後的各種照顧需求。

政府提供不給薪的「防疫照顧假」,對家庭內承擔照顧的人員(女性為主)來說,不只是需跟企業雇主請假,實際上更是薪資減損。家庭照顧者需兼顧工作與家庭,在收入減少與工作表現的擠壓中,就像兩面夾殺般令人窒息。

婦女新知基金會等27個民間團體,從去年五月開始就聯合呼籲「防疫照顧假」要有薪資補貼,今年三月進一步57個民間團體與工會再度聯合呼籲,怒吼爭取勞工的「家庭照顧假」應給薪。許多經合組織國家控制Covid-19危機的就業跟社會影響,採取工作保留計畫(job retention)作為主要政策工具,像是美國、日本、韓國、德國、法國等國提供防疫期間的薪資補貼,讓勞工保住工作與收入來度過疫情衝擊。疫情對性別衝擊如此具體,我們卻看不到政府對紓困預算中的性別影響評估,來回應勞工保住工作與家庭照顧的需求

經濟發展與照顧/再生產是相互關係  缺一不可

「照顧」不單是個別家庭內的照顧事務,也不能簡單化約為家庭有能力跟沒有能力照顧的階級性議題。生育養育、支持障礙者享有各種權利與人生發展的各種可能、讓體能漸弱的年長者不論階級、性別、族群背景,都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需要照顧勞動的投入與付出,這種社會再生產的到位是社會生產跟經濟發展的重要根基,需要社會性支持與國家資源的投入。

近年來,勞工被迫在「理想工作者」與「照顧者」兩個角色間二擇一,經常處於矛盾與難為的狀態。今年政府已增加了生育、哺育與孕產補助的優惠措施,但家長的照顧需求與支持依舊缺乏,更何況還有托育公共化的不足與教保現場的困境。而長照的沈重負擔,在疫情下更加無解,根源在於台灣長期照顧需求,多年來大幅度倚賴迫害人權的移工體制支撐,想追求人人享有照顧品質、落實公平正義,好似天方夜譚,疫情風險大浪一來,面臨的不只是照顧品質上必須妥協一點的問題,更釀成人手嚴重短缺、照顧者與長照需求者皆求助無門的劇烈風暴。一個不敢老、誰敢生、照顧枯竭的社會,未來一但遇上經濟危機,還有什麼能量可走向經濟復甦之路?

從這個角度來看,除了市場之外,「國家的遠見與角色」、「社會」與「家庭」也同等重要。政府政策要能看到經濟發展與照顧/再生產互為一體兩面,紓困方案要對此互動關係產生正面影響。政策與制度必須讓所有民眾有信心,遇到任何風險不會只丟給照顧者承擔,唯有更多人有餘裕且有意願成為照顧者,照顧勞動有人合作分攤,照顧才不會成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屎缺」,整個社會才有能量去支撐永續的經濟發展;一個照顧能量豐沛的社會,即便遇到不可測的風險,也能有效控制損害。

疫情像照妖鏡  照出社會體系的脆弱

聯合國婦女署(UN Women)、國際勞工組織(ILO)、OECD等國際組織,這兩年對疫情衝擊提出的報告,早已呼籲各國政府要及早因應疫情的政策、措施及預算中對性別的衝擊,處理疫情加速惡化原本就存在的不平等。疫情不只衝擊到公衛與醫療體系,根據各種調查顯示已造成長期的經濟與社會課題。

根據聯合國2020年報告顯示,女性在疫情期間比男性多付出三倍的時間在無酬照顧與家務工作。在某些國家,女性薪資比男性少了35%,性別薪資差距一直維持16%。對年齡介於25-34歲的年輕世代來說,女性比男性多出25%落入貧窮。疫情造成許多衝擊,往往都由女性來承擔災難性的後果。

疫情確實也對台灣女性的經濟安全與照顧議題帶來強大的痛苦。依據羅秉成政委在去年10月15日「關懷Covid-19的婦女權益與企業合作」論壇中的演說,指出台灣無薪假女多於男,性別差距為10%,而女性因疫情而減班休息的比例也少了男性16%,這兩者的比例都顯示女性的薪資收入明顯減少。此外,女性的失業也多於男性,兩者差距12%;申請短期計時工作的女性多於男性36%。政府紓困措施在回應疫情的「經濟課題」的同時,也需實現對「社會課題」的政府責任。

這也是今年五月兩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三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結論性意見與建議第47、49、50點所提的社會保障、家庭保護和援助所談的積極措施,以及第60點提醒政府對疫情,應識別任何受到各該決定不利和不相稱影響的群體,並制定措施,以確保相關不利因素得到適當的補償,且不會持續下去。

政府不能把社會體系中「照顧」的國家與社會責任,推回到家庭裡面,再由女性來承擔,讓女性進入工作與照顧的困境,可能造成她們不得不離開就業市場。照顧需社會性支持,才能消解與平衡疫情加速惡化的性別不平等。社會制度的設計帶動著社會價值觀,一套對性別友善的國家發展制度,才能實質改善性別不平等的擴大。新冠疫情對女性的衝擊,是全面的也是多重的,呼籲政府認真回應社會大眾對家庭照顧的需求。

最新消息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