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投書】保守反撲下脆弱的性別平等與民主政治

【保守反撲下脆弱的性別平等與民主政治】

曾昭媛/婦女新知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近日許多地方出現「阮想欲抱孫」、「絕子絕孫」等布條,攻訐曾投票支持同性婚姻的現任立委。國民黨主席吳敦義1月7日站台輔選時批評同婚:「讓男娶男、女娶女,以後子孫要從哪裡來?」公然呼應。

台灣選戰過往主軸圍繞在兩岸政策與經濟發展,性別議題第一次成為選舉砲火的負面焦點,其實是從2018年選舉綁公投開始,同性婚姻及性別平等教育遭到保守勢力猛攻,以雄厚資源來狂打文宣,結合綿密的組織網絡到處散播反同訊息。2018年選舉結果保守陣營大勝,因此我們並不意外,這些反同攻擊又延續到2020年選舉。

然而,對同志及其家人的傷害也一樣延續到2020年選舉,並未隨著2000多對同婚登記而得到更多祝福。保守政黨以同志人權為代價來進行政治操作,利用長輩們對年輕世代晚婚、少子化的焦慮,不去深入辯論如何解決年輕世代的困境,如何在政策上處理低薪、高房價、職場不友善、幼托及長照的問題,反而拿性少數來當作替罪羔羊,用鋪天蓋地的反同文宣來傷害同志,以強凌弱,以多欺少,向下一代做出最糟糕的不良示範。

再加上前陣子國民黨政治人物一連串的性別歧視言論,及其黨內缺乏檢討聲音,以及各黨總統候選人在電視政見會、辯論會當中性別政策的乏善可陳,僅用模糊字眼「照顧弱勢」或「加強幼托及長照」一語帶過。種種現象警示我們,還不需要知道投票結果為何,就可判斷這已成為史上性別倒退最嚴重的一次選舉。

諷刺的是,在國際比較之下,台灣的性別平等發展相當前進,台灣不僅在2016年選出女總統,又在2019年通過同婚,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的國家。行政院性別平等處日前公布,依據聯合國2018年性別不平等指數,將台灣的資料代入計算,台灣性別平等表現已高居全球第9名,且是亞洲第一名。

但台灣的性別平等進展,並非跳躍式的突飛猛進,而是累積數十年的性別改革基礎、逐步發展而成。過往選舉當中,性別政策雖非選舉主軸,卻是各政黨都會慎重研擬、公布提出的重要政見之一。這樣的民意壓力,主要來自婦女新知從台灣民主化後1989年增額立委選舉就開始聯合其他婦團發表民間版「十大婦女聯合政見」,往後歷次選舉也會邀請各團體一起評論各黨的性別政策,藉由選舉前後的施壓監督,逐漸成功爭取各項性別法令政策,包括婦女保障名額制度、《性別工作平等法》建立職場性騷擾及性別歧視申訴機制、通過育嬰假及育嬰津貼等。

但隨著性別改革成果逐年展現,保守反撲也隨之出現。2011年反同勢力組成真愛聯盟,反對性平教育進入校園。馬英九總統任內,因應婦團及性平委員要求而召開全國婦女國是會議,2011年公布行政院性別平等政策綱領,但實施8年以來歷經藍綠兩任總統,迄今多項改革措施仍未實現,包括1/4婦女保障名額,原應修法改為1/3性別比例原則,內政部拖延了8年仍未提出修法草案,理由就是基層民代反對。

2016年選出女總統之後,彷彿擔心保守民意會不滿政壇出現太多女性似的,內閣女性比例反而倒退回20年前的低落水準,跌至10%。2018年公投結果,更證明了保守陣營輕而易舉就可藉由反同文宣來操縱民意,以踐踏同志人權來攫取政治利益。

近日年輕世代流行用「亡國感」一詞來表達他們對台灣在外敵威脅下民主自由的脆弱及不安。我們也對台灣的性別平等在發展數十年之後,在近年保守勢力反撲之下日益脆弱及倒退,感到強烈不安。更令人痛心的是,《憲法》揭示的性別平等原本就該成為跨黨派推動的重要價值,竟在台灣淪為保守政黨煽動社會對立撕裂的鬥爭工具。

尤其是2004年以來推行的性平教育,各校老師是否會因為保守反彈就不敢再教?或以性平教育之名義,實際教學內容卻是回歸保守傳統觀念「男主外女主內、男尊女卑」,鞏固與再製私領域內傾斜不平等的性別權力結構,更別提消除公領域的性別歧視?社會上、網路上瀰漫著大量對性別的刻薄訕笑與嘲諷,遑論保持對性別友善與對個人親密關係與家務分工、私領域民主協商的尊重。

台灣乃是全球華人社會當中唯一享有民主制度的國家,這樣的特殊性一直吸引國際社會關注我們歷次選舉結果,就像國際媒體關注台灣的同婚進度,認為台灣通過同婚乃是引領亞洲人權前進的大事。無論台灣民眾有哪些不同黨派立場,相信最大的社會共識就是要守護台灣的民主自由。

若要守護台灣民主,大家就要一起努力讓同志人權不再成為政治上的替罪羔羊,持續加強各領域、各世代的性平教育,不要讓性平價值脆弱到不堪一擊,一起守護性別平等與民主政治往前走,而非倒退。

最新消息分類: 
議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