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女人讀報】災後重建決策 女性不能缺席

2011.3.13        立報                【記者史倩玲台北報導】                   


 


東日本大地震震驚全球。在自然災害中,女性罹難者往往多於男性;在環保、救災以及重建計劃中,女性的參與也往往不如男性。日前舉辦的全國婦女國是會議性別平等政策綱領草案中,也有提高性別參與等相關規劃及建議。


 


災難來臨 女性死傷多


事實上,女性在環境、能源、科技領域中,由於性別隔離,因此參與較少。在天災發生時,女性受害也較深。2004年發生的南亞大海嘯,死亡人數124,631人,女性死亡人數是男性的4倍。


 


在印尼亞齊省Besar地區的四條村中,676名生還者,只有189位是女性,也就是每10位生還者只有2.8位是女性;而366位死者中,女性佔284人,有77.6%是女性。在災難發生前,女性參與環境規劃的機會較少,而在災難發生時,女性由於衣著限制造成行動不便,罹難人數也較多。


 


性別隔離 情況嚴重


世新大學教授彭渰文日前在婦女國是會議指出,在能源、環境與科技領域中,目前性別隔離的情況仍相當嚴重。根據台灣2008年的統計,就讀人文社會科學女生佔69.4%,科技類別女生僅佔28.2%,攻讀科技類博士學位的女性僅19.9%。


 


女性與男性不只在就讀科系上有水平隔離現象,同時也有工作職位的垂直隔離現象。根據政府各部會女性主管代表性指數(女性主管佔全體主管的比例除女性員工占全體員工的比例)來看,並未達100%;女性主管佔所有主管比例更不到15%。


 


彭渰文表示,由於政府忽視女性與弱勢的使用者觀點,在救災重建的時候,往往忽略女性以及弱勢者的物資和空間需要。雖然政府在科技、能源、環保、都市規劃等各項領域的的主管部門,都已經有性別主流劃實施方案,但內容往往停留在組織內部的員工性別比例或女性參與,而非系統性的將性別觀點融入政策計畫擬定重,並少有性別平權角度提出創新改革方案。


 


要真正落實將性別觀點融入主流政策的目標,需要有更完備細緻的性別統計,以及更深入的質性研究與分析,才能發掘性別問題,研擬適切的平權方案,甚至從女性觀點提出新的政策願景。但目前除了國發會等少數部會之外,目前仍相當缺乏女性觀點的政策規劃。


 


防救災 需女性加入


根據1995915聯合國第4屆世界婦女大會通過的北京行動綱領第253條明定,各國以及各級政府應該確保婦女以及原住民婦女友機會做為環境計畫的規劃、設計、管理、執行以及評估人員,參與各及環境決策工作。第256條也強調,各國應該促進女孩和所有年齡婦女在科學、經濟以及自然資源管理有關學科的教育,並在這些領域內製定女性培訓方案,擴大雇用與升遷女性的機會。


 


彭渰文指出,政府應該追隨國際潮流,建立各領域性別專業人才與民間團體的資料庫,並鼓勵年輕女性選擇理工、科技學科,並檢視阻礙女性進入科技領域的因素,並研擬因應對策。另外,女性在防救災與重建決策機制中,也不能低於13的比例。


 


在天災以及環保議題上,政府應有具體行動,例如公開各種污染與開發案的環境影響資訊,政策未定案之前也應做到資訊適度公開。


 


政府還應結合民間人力資源,特別是社區女性的影響力與使命感,擴大推動生活環保、資源回收等活動,以結合社區力量的方式進行環境生態的觀察、巡守等工作,並建立制度化民間參與決策管道。


 


各地方政府應提出培力女性基層社團、組織的計畫,並破除城鄉差距,與農村婦女團體合作推動節能減碳與生態教育。彭渰文指出,如果災難發生,政府在防災、救災與重建過程中,更應該促進不同民間團體的對話,確保女性在決策過程中充分參與。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5180

最新消息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