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讀報】「單獨照顧,只會創造第二個病人」
2010.12.28 聯合報 陳惠惠
王敬熙釘死久病妻子,有精神科醫師擔心王敬熙精神狀態出了問題,恐是自殺高危險群,專業人員應盡快介入。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正宗說,照顧帕金森氏患者,沒有想像中容易,有患者補充藥物多巴胺後,出現妄想。
陳正宗從王敬熙對妻子的照顧研判,王除了深愛著妻子,也不排除有完美主義傾向,對妻子摔斷腿覺得內疚,自責沒照顧好,陷入沮喪情緒,加上不忍對方受苦,才痛下決心,結束妻子生命。
「很擔心老先生的精神狀態。」陳正宗懷疑,王敬熙可能有憂鬱傾向,建議精神鑑定,評估他的睡眠、情緒等。
長期照顧久病的另一半或其他親人,照顧者也可能出現共同妄想,不過,陳正宗說,這種情況不太適用此案例,有共同妄想的人,通常會選擇共赴黃泉,不會獨留人世。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以過去臨床處理過的案例來看,家屬長期照顧的煎熬,往往也是觸發殺人的因子之一。
他站在人性的觀點認為,王敬熙對妻子的愛,以及長期照顧的壓力「糾結」在一塊,高齡八十多歲的王敬熙,照顧起來尤其吃力,天人交戰後,決定結束妻子性命,選擇這種解壓方式。
「老先生幫妻子解脫的信念,最終說服了自己。」楊聰財不樂見這樣的情況,但他相信,當老年人口愈來愈多,若社會不再正視這些問題,這樣的案例只會愈來愈多。
楊聰財建議,不要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責任,把自己當成7-11,「起碼也要找一個人交互蹲跳」或交由安養機構照顧。他說,單獨照顧,只會創造第二個病人,政府面對這案例,應該反省,加速建構好的長期照顧系統,才能避免憾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