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女人讀報】催生 托育公共化減負擔父母工作育兒須平衡「光發錢沒有用」

2010.09.27      蘋果日報                章倩萍


 


內政部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台灣嬰兒出生數僅82712人,比去年同期大減8.9%,再創新低。內政部為此祭出百萬獎金,上月底鼓勵民眾創造出「孩子~是我們最好的傳家寶」生育口號,但引來各界嗤之以鼻。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劉毓秀強調,百萬口號無法解決少子化危機,完善的托育政策,才能讓民眾安心育兒。


 


台灣是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少子化加上人口老化,將嚴重衝擊台灣未來經濟、社會、教育、勞動力及財政。現年40歲的美萍夫妻只生1個女兒,他們擔心獨生女將來要照顧他們夫妻兩人,壓力會很大,一度考慮生老二,但娘家與婆家爸媽都年老多病,光是獨生女的照顧問題,就讓他們傷透腦筋,最後還是沒勇氣生老二。


娘家與婆家都在南部的玉雯(38歲),選擇當全職媽媽,她和先生只有1個孩子。5歲的獨生子就讀北市的私立托兒所,一學期註冊費3萬元、月費17千元,寒暑假另計。一家3口的生活費、托育費與房貸,全靠在科技公司上班的老公獨力負擔。


 


建立社區臨托伸援手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建議,政府應廣設公立托兒所或將托兒機構公共化,且讓評鑑結果更透明化,才能鼓勵民眾勇於生子。劉毓秀則說,政府應兼顧家長的合理負擔、托育人員的合理薪資與托育服務品質,才能有效「催生」。


除經濟壓力外,「台灣的家庭與社會嚴重解組,很多父母孤立無援。」劉毓秀說,這對鼓勵民眾生養小孩非常不利;如何組成社區的互助團體,讓不同家庭父母互伸援手、關心,是很重要的一環。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林秉彬也說,時下很多職業婦女不敢生小孩,主要是在職業與照顧小孩間,找不到平衡點,「政府光發錢是沒有用的。」


林秉彬強調,經濟負擔不是民眾不生小孩的唯一因素,托育照護問題更大。他指出,除了公家機關,大多數民間企業到晚間67點下班的情況比比皆是,「但哪一家公立幼稚園可以讓父母這麼晚去接小孩?」聘僱77%勞動力的中小企業主,很樂見托育機構公共化、社區化,讓員工安心的育兒、上班。


教保服務行動聯盟總召集人王淑英說,在少子化的社會趨勢下,私立托育機構太市場化,價格貴、但教保人員的薪資與福利並未受保障。她指出,以一個專科畢業的教保人員為例,一天的上班時間動輒10小時,沒有寒暑假,月薪依區域不同,約在2萬到26千元間;托育機構公共化,不但可以提供穩定的品質,讓父母安心,也可免教保人員遭剝削。


 


社團倡訂定教保規範


謝國清說,坊間的私立托育機構教學內容多,但學齡前的小孩到底該學些什麼、怎麼學,公立與私立機構作法差很大,學者專家意見更多元,建議政府訂定托育機構的教學規範,使天下父母安心。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842638/IssueID/20100927

最新消息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