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讀報】山上孩子下山來/找回信念 原鄉文化不斷層
2010.06.30 自由時報 謝文華、楊久瑩、羅欣貞
同樣是災民,返鄉重建和落腳平地的孩子,面對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命運!
多了網咖、超商的刺激
從山上來到山下,雖然多了不同的文化刺激,卻也讓原鄉文化斷根的危機浮現,為了生存,山下的父母必須努力掙錢,照顧孩子的事只能暫擱一旁,親子互動頓時出現空白;少了原鄉的飛鼠、大樹與鄉野林道,多了網咖與超商,少了到學校串門子的家長,卻多了一群搭遊覽車遠地上下學的孩子…。
一位從山上來到山下的大愛村原住民說,來到平地沒辦法採野菜、喝山泉水,樣樣都要花錢,夫妻倆都得去工作,孩子如果沒有長輩照顧,就得當鑰匙兒,孩子的教育與陪伴已是次要問題,畢竟要會掙錢,生活才有溫飽。
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秘書長達努巴克觀察,原住民來到平地住進永久屋,絕大多數都只有短期就業機會,坐吃山空的現實隱憂讓大人的眉頭皺得更緊了。在山下,樣樣都要用錢買,生活擔子比以往沉重不少。
更麻煩的是,來到平地的原住民孩子,更容易跟漢人小孩一樣泡網咖,過起「超商化」的生活。超商確實讓生活變得便利,但是超商也成了孩子的避難所,缺了東西就到超商找,一直買一直買,「超商化」的消費模式徹底瓦解原住民傳統消費型態和觀念。由於父母收入匱乏,有些孩子竟出現「誰給我錢,我就認他當老大」的價值觀,遺忘的不只是敬天惜物的傳統美德,早熟的成人價值觀亦扭曲了單純的人性。
解鄉愁 森巴鼓重陣士氣
但是有更多的有心人不願被現實擊垮,有人試圖從傳統文化中找回價值信念,有人則從運動器材中找到了靈感。例如,霧台國小的小帆等十八位鼓手,災後把森巴鼓都搬下了山,將魯凱族舞蹈、傳統歌曲與森巴鼓結合,慰藉了孩子的鄉愁,也振奮大家的士氣,也讓原本亂了的步伐,逐漸找回拍子。
例如,從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退休的
環境或許變了,但是事在人為,本色價值全看人心如何去定義了。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n/30/today-life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