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女人讀報】美哉永久屋 粗暴分裂族群

2010.06.22      台灣立報                呂淑姮


 


「原住民不是被搬遷的動物、不是無自理能力的人,更不是讓山林無法休養生息的加害者。」屏東縣霧台鄉愛鄉發展協會執行長樂絲勒斯說。


 


樂絲勒斯說明,早期魯凱族人要遷村,過程是這樣的:部落中因為人口數目過多,或者耆老認為土地面臨環境問題、不堪負荷,部落中會先有會議討論,然後派遣幾家人到其他山頭探勘,選定地點之後在該地點搭造房舍「試住」個12年,確定沒問題之後,部落中的人再分批搬遷過去。


 


「我們可不是一窩蜂就搬過去。」樂絲勒斯說。從傳統方式來看,原住民族比漢人政府或慈善團體想像得更具備部落重建能力。


 


集體管理 沒有生活


 


自去年莫拉克風災以來,政府喊口號、慈善團體忙動工、使用善款,一部分捐款的善心人士偶爾指責原住民有吃有住很「貪心」……反觀受災的族人大多數不太有事情做,想要找工作,頂多也只能打打零工,掃掃地、領時薪,被困在安置場所裡動彈不得,等政府什麼時候願意跑完公文。


 


樂絲勒斯說,目前要遷到瑪家農場和中廣長治分台的族人,多半還是安置在營區或者榮民之家,都是集體行動:「每到吃飯時間,就打一聲鐘,大家拿著碗筷出來吃飯。」沒有生活可言,不像在部落的時候,可以種地、養殖,過自己的生活。


 


目前要居住到瑪家農場的有好茶部落、大社村、瑪家村,瑪家農場中還有一塊保留地是屬於北葉村的。要搬遷到長治分台的包括谷川、阿里、佳暮、吉路、達來、德文等6個部落。


 


無論在瑪家農場或是長治分台,都有永久屋申請戶數與實際通過戶數不符合的問題,大社村長白春香說,大社申請184戶,目前通過94戶,未通過的戶數要如何處理,23日會再與屏東縣府原民處一起開會討論。


 


搬遷是無形的創傷


 


樂絲勒斯本身並未離開原鄉部落,從不申請永久屋的族人角度來看:「把我們的族人搬遷下山,這對部落無疑是一種創傷和分裂。」樂絲勒斯認為,雖然搬遷與否的決定權一部分在於個人,但住到山下的永久屋去,在漢人思維規劃架構的土地上生活,是否能保有傳統,令人感到疑惑。


 


而且,許多族人已經同意放棄部落原住屋,卻因為審查制度嚴格,無法通過申請永久屋,等於陷入進退無路的局面,只能卡在營區或者榮民之家繼續等待。「感覺很不好,像是一路把大家騙下山,又不爽快點讓大家有個安身之處。」樂絲勒斯說。


 


族人心聲 政府不懂


 


樂絲勒斯說,許多族人放棄了在山上的房子,但是在山上還有土地;可是人們沒有能力天天上山、下山,就只為了去耕種,然後回到永久屋過夜。久而久之,山上的土地荒廢之後,是否會順理成章被移為它用,也令族人非常擔憂、或者乾脆灰心地放棄。


 


「堅持要留在山上,不願意接受永久屋安置的人,日後碰到天災,政府和主流媒體是不是更有理由責怪我們:誰叫你們不遷村?特地為你們一、兩戶修路是浪費公帑。」族裡的老人問樂絲勒斯,說了這麼多,漢人政府到底懂不懂他們要表達什麼?


 


族人另外的疑慮是,當入住永久屋、接受慈善團體幫助之後,是否也代表失去自身的主權、發聲權?會不會只要對於公共議題表達意見,就容易被貼上標籤?


 


有族人在南方部落重建聯盟網站上留言:「大張旗鼓的蓋有精舍的永久屋」、「有雄厚資本的慈善團體介入、政府逼得我們只好從最末端房屋的樣式與配置去保有最後一絲自尊」、「政府的強硬永久屋政策,不讓我們留鄉重建,跳過了中繼安置階段,直接進入永久安置」。


 


質疑聲中 永久屋動土


 


即使許多族人表達對於永久屋外觀的不滿,負責重建的慈濟仍然在4月底舉行動土典禮,表示房屋樣式與慈濟杉林大愛園區一樣樸素典雅,並表達未來居民可就房屋內部或外部裝飾加以布置。


 


樂絲勒斯則說,目前來看,工作方式、住宅方式、生活習慣都在依照慈濟或者非原住民的傳統去走,也有人會從大愛園區來「分享」生活改變之後的好處。「不知道,這讓我覺得有點可怕。」樂絲勒斯說。


 


霧台鄉愛鄉發展協會計畫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找資源和土地規劃重建區,做為汛期來臨時,山上部落族人可以臨時居住的場所,他們也思考,是否能將這項資源提供給族人一起使用。「也許未來有族人會想離開永久屋,到時候還是可以回來和大家一起住。」樂絲勒斯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622/131/27vfs.html

最新消息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