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讀報】你也可以正確認識少子化
2010.06.03 蘋果日報 趙益昇
少子化可以是個中性的過程,也是個社會重新尋找均衡與平衡點的過程,但是很可惜的是,在台灣就不是。
少子化是生育率減少的過程。對個人而言,當然是人民的選擇與期望造成的,如果不生小孩是人民的福祉與意願,政府反而應該大力鼓勵,但是這些選擇的背後卻不僅僅是人民的意願而已,重點是什麼樣的政策決策與經濟環境影響著我們的生育率。
薪水階級無力扶養
對個人在短期而言,生育的成本與付出會導致親屬損失時間與金錢,減低生活品質,所以不生育在現今許多年輕男女是效用極大化的自然選擇,可以花更多時間追求學問與事業當然是對年輕一代有所益處。而現今養育成本已經不是30年前的時代可以比擬,如果可以把小孩的學費省下,對父母的經濟狀況會是相當大的幫助。
但是長期而言,所生育的子女是替代父母退休金與健康保險的替代品,在台灣,並沒有很充足的退休準備觀念以及可靠的老年給付來源,多數的老人要依靠子女扶養,而且政府也鼓勵這樣的社會行為。可是這樣的跨代扶養自然契約並不可靠,如果父母期望下一代扶養自己的機會減少,跨代扶養的承諾就破裂,父母會減少生育,把資金儲蓄而不生育。
對個人而言,在當前台灣的環境之下,不生絕對是個對個人長短期有利的決定,省下許多資金與時間,充足自己的退休金與事業發展。如果一個國家政策規劃上沒有短期的養育補助金與學費補貼,加上長期的退休年金與老年給付等政策,低生育率只是反映國家缺乏社會福利的現狀,以及許多薪水階級人已經無力負起獨力扶養下一代的責任。
但是多數個人的利益並不代表整體國家的利益。少子化影響的是國家生產力的平衡與延續。如同許多人評論的,少子化代表國家政策的調整與市場供需的重新平衡,可以是個中性的過程。但是如果國家發展速度過快,導致兩代扶養契約快速破裂,上一代還未來得及準備退休計劃,就要面臨到無人扶養的困境及準備,而下一代生產力的數量快速減少,又只繼承到上一代的就業結構,而無法因應未來世代的挑戰時,這個重新達成平衡的過程就會相當痛苦,代價包括高失業率、親屬扶養問題、產業發展不明的問題。
這樣的過程在歐美可以有百年來因應,但是台灣要馬上在這兩三代之間完成調整,由一個農業轉到製造業,現在又要跨到服務業的市場結構之中,所需要的是國家規劃,讓可以看見50年後的領導者,提供誘因幫助社會轉型與維持未來的榮景。
少子化讓國家破敗
國際上的例子很多。如果把日本的少子化與經濟停滯做分析,可以發現經濟停滯的因素中,少子化與老齡化也是其中一個相關因素。而個人合理的不生育選擇,會導致下一代與整個國家財政背負沉重的代價。以美國現在正是嬰兒潮退休之際為例,大量人口退出國家生產力,減低稅賦收入,美國的老人健保(Medicare)將會在近十年左右倒閉,而預期中也會有許多的老人會因為高額醫療費用而面臨破產,使國家承接照顧這些老人的負擔。生產力人口失衡是一個美國都招惹不起的問題,何況台灣。
另外在近代歷史上最低的生育率出現在鐵幕東歐國家的保加利亞,不到0.8,如果看過《送信到哥本哈根》的觀眾一定會對那一段時代的低生育率感到認同,如果身處在當時,絕對會不忍心生出兒女到鐵幕中受苦。
我們看到低生育率時應該要問,當今的準父母們是不是認為,把小孩生到台灣是讓他受共產鐵幕般的教育、政治、經濟與文化制度的苦,從小要面對的是低落的公共教育投資、升學主義、填鴨教育,長大一點又要生存在惡劣的政治鬧劇、混亂的國家規劃與缺乏方向的國家政策中。看到生育率直逼共產鐵幕,縱容少子化不只是繼續讓社會惡化到共產鐵幕時代,少子化也是一個國家破敗與滅亡的徵象。
作者為留美衛生政策博士生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559130/IssueID/201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