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讀報】蘭萱專欄-懲罰錯解單身?
2010.05.03 中國時報 蘭萱
同居不成婚、結婚卻分居,已婚不生子、未婚卻懷孕,相愛卻遠距、廝守不相親……,說穿了,都是映照兩性相處模式的多面稜鏡或變奏曲。
某年初春,我隻身前往花蓮度假。因為想一睹清水斷崖的壯闊海景而詢問下榻飯店櫃檯,結果那一趟期待清幽寧靜的海邊之旅在「好心」客房經理明顯懷疑我有輕生念頭的堅持下相伴同行,搞得我哭笑不得至今難忘……。如今回想,至少那位滿面笑容的歐吉桑用的是迂迴溫暖方式不曾公開質疑我的「精神狀況」,否則當時不慎落海的會是誰,恐怕還不知道呢!
署長失言 凸顯觀念鴻溝
許多單身朋友到了適婚年紀都有被爸媽長輩催婚逼婚的經驗。從現實功利的勸說女性該有張長期飯票男性該有個長期照料,到社會心理層次的鼓吹幸福生活美滿歸宿、強調傳宗接代、家族期許……,各式理由五花八門,逼急了搞得母女鬥嘴父子翻臉的也所在多是。但為了「要少繳一點健保費,就趕快去成家生小孩」,坦白說,大概全世界絕無僅有也堪稱是個台灣奇蹟!
其實我一直挺欣賞衛生署長楊志良捍衛健保的直率與熱忱,也不認為二代健保真有懲罰單身的惡意存在。這種帶點福利色彩讓所得高家戶人數少的來幫助所得低家戶人數多的改良制度,若真能換來財務健全品質優良全民受益的新健保,我想不少經濟能力負擔得起的單身族群應該也不至於會計較到哪裡去。只是,一項制度的設計和討論過程,背後往往潛藏那個時代的社會集體意識並反映主流觀點。從這個角度看,過程中楊志良的失言可惜模糊了濟弱扶貧的初衷,擦槍走火凸顯的,則是新舊世代間面對男女關係婚姻制度至今猶然存在未曾跨越的觀念鴻溝;他脫口而出的話不吻合專業技術官僚的角色,但或許正代表成千上萬關心擔憂子女卻了解不足一廂情願的天下父母心。
撥開煙塵喧囂,這未嘗不是個世代溝通各方對話的好時機。所以,我想講幾個「單身」的故事給大家聽。
婚與不婚 三個「單身」故事
A其實一直很想結婚。即便一路靠自己打拼到連退休金都不用擔心,期待有個小孩的女人受孕黃金期也已錯過,她依然憧憬一個愛他的男人和一個溫暖安全的港灣。她沒有停止過尋找愛情,儘管她活到現在最不缺的就是一長串的失戀紀錄和戀愛傷痕。幾個月前她拒絕了一次高薪挖角,朋友們都無法理解,事後才得悉她當時遇上一個心動的對象,不希望好不容易正在滋養呵護中的愛苗因為新工作必將面臨的時間和精力擠壓而再度萎縮夭折,決定犧牲再上層樓的職涯,只是一切終究惘然……。
B已經有了小孩卻至今不婚。對於這位認識卻不算頂熟的朋友,我從來不曾多問,原以為她或許有段外人不知的傷心往事,直到一次大夥兒朋友出遊看到她一家四口甜蜜互動,才知道她只是一個堅定相信愛情卻不在意婚姻形式的洒脫女子。在她的想法中,離婚怨偶處處可見,結婚與否實在沒有太大的意義,但為了孩子,他們辦理了一項法律手續將孩子的爸以養父名義完成認養。在社會法律規範和忠於自己信仰之間,這位勇敢的「未婚單身女子」選擇並享受一種獨有的親密關係和幸福家庭。
C給了自己一個很獨特的定位,叫做形式已婚、實質單身。我和他熟識很久很久了,久到從他不論形式或實質都單身、到幾段未完成的戀曲、到走上紅毯步入家庭,再到如今他口中走味的愛情、變調的婚姻。雖說婚姻從來不是幸福的保證,但婚姻也不必然是愛情的墳場。C坦承,如今的孤單和他當時過度害怕孤單有很大的關係,沒有堅實的愛情基礎卻在青春拉警報的氛圍下透過相親倉卒決定互許終生,結果一路走來感情愈走愈淡,淡到幾乎像是同一屋簷下的路人甲乙。
是非好壞 又有誰能輕斷
我實在很不想用經
誰能輕斷好壞是非?誰能驟判什麼叫逃避?哪個算負責?什麼是怯懦?何者是勇敢?至少我不能,我想楊志良也不行。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00304+11201005020009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