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讀報】那條校園性別平等坎坷路
2010.04.20 中國時報 畢恆達
十年前的今天(
是陳俊志導演打電話給我告知此事,因當時校方與其上層調查處理不當,希望我能在教育部兩性平等委員會提案調查。從新聞中,我看到娘娘腔、玩洋娃娃、脫褲驗明正身、不敢上廁所等熟悉的字眼,而一個國中男生無故倒臥廁所中,竟然致死,我心中也隱隱作痛。
於是,我們四位兩性平等委員會的委員驅車到屏東兩次,訪談了葉永鋕的男性與女性同學、學校行政主管、曾經教過他的老師,以及永鋕的家人,甚至以他的病歷請教醫師。我印象深刻的幾件事情是,有該校的主任怪罪葉永鋕自己沒有性別平等的觀念,因為他都只跟女同學在一起,很少與男同學來往。這種「性別平等」的新解,真讓我大開眼界,也更容易想像校園中無數個「娘娘腔」們,會面臨怎樣恐怖的校園處境。
永鋕的媽媽說,他的陰柔特質導致他遭受陽剛男同學的欺負,被迫要幫忙抄寫作業。永鋕在週記上寫道,自己的作業都已經寫不完了,還要幫同學寫作業,心裡很痛苦。只是寫完,又把這一頁週記撕下來,怕老師知道這件事,而遭同學報復。葉媽媽是在整理永鋕的遺物時,才發現這個事實。還有老師說,有次她偷偷染髮,結果只有細心的永鋕發現;她上課頭暈,是永鋕馬上衝到合作社買飲料給她喝…,他當時的志向是要擔任廚師。
葉永鋕的事件帶出了在校園中因性別氣質不符社會期待而遭同儕歧視與欺負的現實。當時「兩性」平等教育法正在研擬,大學還在開設「兩性關係」課程,很多中小學老師以為性別教育就是在處理女性遭受性騷擾/性侵害的問題。是因葉永鋕的死,讓研擬中的「兩性平等教育法」改成「性別平等教育法」,法中也才有這樣明確條文:「任何人不因其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或性別認同等不同,而受到差別之待遇」。性別從此不只是男女兩性,而是多元跨性別。
在葉永鋕告別式上,同學唱了他最喜歡的一首歌〈聽海〉。雖然十年過去了,我仍不敢聆聽〈聽海〉。每次在課堂上用他的事件講授性別特質,腦中浮現永鋕同學、家人、老師的話語,滾燙的淚水仍然無法阻擋…。(作者為台灣大學城鄉所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x11201004200042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