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女人讀報】飛翔的種子:在無聊與無聲之間

2010.02.07      台灣立報                黃筱晶                   


 


最近這幾年,我不論和「生」或「熟」的人見面時,已不會向對方問說:「妳/你結婚了嗎?」以前我常會問這個很沒創意的問題,問多了問久了,竟成為一種與人見面時的「習慣性問候語」。


 


後來不再問,是因為有一次問到一位同志朋友,當時我不知道對方是同志,對方以超乎尋常的堅定語氣回答我說:「我不婚」。後來當我知道對方是同志時,開始反省這種「習慣性問候語」,我想到西班牙古諺所說的:「習慣一開始是銀絲絨,最後會成了粗繩。」講到粗繩,就想到這條粗繩,我綁了自己,也綁了他人。當我反省並改變言行之後,發現更能看清與體會人際關係或人類之間的真相,與多元的可能性。


 


在日常生活中,無聊與無聲之間,有許多值得我們尋味和尋聲的空間,我們所處的社會,按照某種節奏在進行。大多數的人就會理所當然的以這種想當然爾的節奏在閒聊,交談的過程中,「妳」是誰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妳」在大家設好的軌道之中。


 


例如,我們去參加別人的婚禮喜宴,和一群人同桌吃飯,就會有「妳結婚了嗎?有幾個小孩?孩子結婚了嗎?妳什麼時候要退休?」等等提問,但重點似乎都不是在問這個在眼前的人,而是在填滿人際間的尷尬;所以喜宴結束後,提問者不一定還會記得對方是誰,到底結婚了沒,有幾個小孩,什麼時候要退休。


 


這些提問只是為了有話說,不要在面對面同桌吃飯的過程中,處於尷尬的局面,因為會覺得這樣很失禮。所以許多人經常會在這樣的情境中,以此化解尷尬去除陌生。這雖然可以理解,但其實是很沒有創意的提問內容,同時這些言不由衷的「應酬話」,也會顯得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單薄與乏味。


 


有些事其實不必問,問了得到答案之後或許會更尷尬,但卻無聊地不斷被問,例如問女性結婚沒,對方回答「不想結婚」,然後不願多談,話題就此中斷了。這也會落入好似女性只能被婚姻所定義。


 


社會上的性別刻板印象,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看待女性和男性的「標準」。閩南諺語中就有一些說法,例如「30歲查埔是真童,30歲查某是老人」「男人30一枝花,女人30老人家」以及「40歲查埔是鸚哥,40歲查某是老人」等諺語。


 


如果對方回答「結過兩次婚」呢?如果對方說:「我很想結婚卻結不成,因為我愛的是同性」呢?可能就會更尷尬了!


 


在無聊與無聲之間,有好多耐人尋味的事物!


http://www.lihpao.com/news/content_p1.php?art_id=37930

最新消息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