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勞動權益

保障女性就業、經濟自主,消除職場性騷擾、性別歧視、積極落實職場性別平等,向來都是我們長期努力與關注的焦點。過去,我們推動性別工作平等法的立法與監督,要求落實雇主與政府責任;近幾年更積極倡議育兒、家務勞動應由社會共同承擔,落實縮短工時與兼顧公共照顧設施、落實職場性別平等,才能讓國家生產力與勞動力永續。

教育文化

批判文化與教育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是讓性別平等生根、改變社會的重要工作。我們檢視教科書與傳統文化中的性別歧視與刻板印象、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法立法與落實、挑戰傳統文化對女性的限制與迷思,從基礎教育落實性別平等概念與實踐、消弭性別霸凌,監督媒體中的性別角色與對女體的消費與窺探,落實多元性別平等與權益保障。

【活動報導】《南丁格爾》映後座談:戴伯芬


整理撰寫:新知志工J. CHEN
演講日期:2019/10/22
講者:戴伯芬教授 |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南丁格爾》影片簡介:《南丁格爾》耗時三年,身為導演的楊朝鈞醫師藉由記錄護理人員以自身經驗描述在工作環境中遭遇的困難與目前體制下的衝突、不平等待遇,引導觀眾了解在缺乏完善體制下工作的醫護人員如何面對同時惡劣的勞動環境及扭曲的社會觀感,希望影片忠實呈現醫護人員的勞動條件及每日各種生理、心理多方面的挑戰以提升社會大眾、相關司法機關、勞工團體等對醫護人員專業的重視和激起醫護人員的勞動條件的相關議題討論。

醫護是醫療業,不是服務業

許多人不了解,一個護理人員的養成與訓練時間不比醫生短,但報酬、人們對其專業的尊重、社會地位都相距甚遠。在醫療服務逐漸商品化的狀況下,社會大眾開始視醫護業為服務業,並要求其服務品質,病患視自己為消費者,以為付錢的是老大、緊急燈當服務鈴等,把具有專業訓練的護理人員當做傭人一般對待,認為「照護好是理所當然,有問題歸咎護士」、「成功歸功於醫師」,忽略了護理人員每日從早到晚的關鍵照護及衛教工作,這些勞力密集的工作經常被扭曲為「低階的工作」、不具專業的工作。

戴伯芬教授分享,她曾經因為一次在醫院照顧家人的經驗,讓她看見醫院科層的體制問題。當時護士因為過於疲憊而影響了她的工作狀態,讓人非常不忍,她特地記下了護理師的姓名,並寫了小卡給他們,後來她發現小卡被貼在醫院留念。戴教授也準備禮物送給當時幫忙照顧家人的看護,看護收到後覺得很驚訝,因為從來沒有人這樣做過。這樣的自身經驗印證了照護人員的默默付出經常無法得到應有的回饋及感謝,因為大家都覺得自己付了錢,這些辛勤付出就應該是理所當然。

再加上大部分的護理人員都缺乏合理晉升管道,長期的惡劣工作環境和醫護衝突,對勞工造成莫大的傷害。長期下來讓護理產業變成不吸引人的勞動領域,只有相當低比例的護理學生畢業後仍選擇投入護理產業,未來的醫護產業人力供給可以想見必定會萎縮。

過勞的醫護人員是誰的損失?

美國相關研究顯示,醫護人員與病患的理想比例為1:4,也就是一位醫護人員照顧四位病患。美國規定的護病比為1:6、日本的規定為1:7,研究並同時指出當護病比例達1:8時,每30天將增加31%的病患死亡機率,也就是說病患的生命不僅掌握在醫護人員專業中也同時受到醫療體制、法規的影響。調查顯示近3成醫院大夜班的護病比高達1:25,此數據為未考量科別的差異後的統計平均值也就是說有些科別可能甚至高於1:25的護病比。在護理人員長期的抗爭下,衛生福利部醫事司終於在2018年於「醫療機構設置標準」下第12條之1修正草案,明文規定全日平均護病比標準,其為醫學中心須低於1:9,區域醫院須低於1:12,地區醫院須1:15

站在醫院的營運角度,醫院選擇藉由提高護病比節省人力成本。當醫護人員一天需要照顧過多的病人、受限於畸形班表、配合醫院的標準流程和相關評鑑、面對堆疊的行政文件和紀錄,最後只能被迫增加工作時間。護理人員每天皆須承擔高壓的工作環境和不斷的護病衝突,惡劣的勞動環境使得離職率增加,醫院在降低勞動環境品質後帶來的是重新訓練專業醫護人員的成本的增加。長期加班、過勞的護理人員連自己的身體健康都無法兼顧的狀況下,此種畸形的體制付出的代價就是犧牲病患的照護品質和增加的病患死亡率。唯有醫院及制度能視護理人員為醫院或醫療體系中的重要資產,才有可能扭轉不公平的體制。

醫護職場中的性別歧視

醫院中對護理人員的壓迫是多方面的,不只是病人或家屬的需求,有時男醫生會鄙視院中的女護士。許多護理系學生是原住民或是來自偏遠地區的女性勞工。戴教授分享有位受訪者曾被問到為何要做護士,她說是「因為父母希望她能嫁給醫生、在醫院工作才能近水樓台先得月。」戴教授也曾聽聞男醫生對女護理師始亂終棄、肆意謾罵女護理師、或認為她們是花瓶等性別歧視的案例。也許隨著社會對性別平等的意識提昇這個情形會緩慢地改善,但此種性別上的歧視和壓迫依舊每天在醫護的工作環境中發生。

傳統女性的照護形象與醫護人員的角色形成強烈的連結,衍生護理人員的男女勞工比例不均、升遷歧視,及職場性騷擾等問題。

以下為戴教授與座談觀眾的影片映後問與答:

▋ Q1. 目前的健保制度是否影響醫護人員的勞動權益?

健保制度幾乎決定了目前的醫療體制,台灣的「醫療商品化」跟其他國家不一樣,健保讓我們享有低廉的醫療照護,但想要醫療普及又費用低廉的背後,醫院不但壓縮要其成本,還要想盡辦法賺錢,補貼因提供低廉醫療帶來的財務需求。醫院會對病人「賣膏藥」,想辦法從病人身上賺到更多錢。這樣的情況也導致了病人與醫院間的不信任,民眾養成「逛醫院」的惡習,在各個醫院貨比三家、到處詢價,也因為病患對醫療品質的不信任,民眾可能因考慮其醫療成本而產生延誤就醫的狀況。

Q2. 對安寧病房的看法?

對「活著」的定義,有些人認為活著就是有意識的、有尊嚴的,認為即使使用機器維持生命也是活著。以前的觀念覺得就算插管也要繼續,因為重視「孝道」的文化、或是怕被其他人指指點點,晚輩會遲遲無法做出拔管的決定。自主醫療法今年通過之後,老人家能自己事先做醫療決定,在醫療無效之後決定放棄治療,減少文化上的衝突,也減輕健保負擔。戴教授認為或許二十年後大家能不受孝道和傳統價值觀束縛理性地做出對病人好的決定。目前日本有案例係子女為了領老人年金硬是讓老人家繼續維持生命。臺灣跟日本不同,現在有了新的制度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支持,這樣的狀況才有機會可以避免。

Q3. 對醫院中的性別歧視、男女比不均、性騷擾等問題的想法?

一個男性勞工進入女性為主的職業、或女性勞工進入男性為主的職業,一定會面臨到歧視。曾有研究顯示,這些歧視會讓繼續就業的意願降低。許多的實務經驗中因男性護理師明顯比女護理師少,當男性護理師做超過了一年的尷尬時期,被拔擢為護理長的機會竟比女性高很多。片中還點出不平等的勞工條件對女護理師婚育的挑戰比其他職業來得更高。

Q4. 一位中國同學的觀察,自從中國開放二胎之後,雇主認為雇用女性勞工會增加未來的成本而大幅降低雇用女性勞工的意願。

中國給予女性的兩年育嬰假、而男性的育嬰假卻只有幾天, 預設了只有女性有照顧小孩的責任。這樣的觀念和制度,造成婚育的成本和不確定性皆被不平等地加諸於女性勞工身上。戴老師建議中國可以參考臺灣男女都能請育嬰假的制度。雖然仍有很多無法馬上落實,臺灣的制度在亞洲國家中相對健全,也可以向福利健全的國家像是瑞典的方向學習,以制度來促成職場性別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