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記者會】尊重人民、實踐民主、儘速辯論 公民團體對儘速舉辦「全面辯論」的主張與聲明 聯合記者會
- 時間:2015年12月9日(週三)上午十點
-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3C會議室
- 記者會主持人:楊婉瑩(婦女新知基金會 監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 團體發言代表:
- 李仲庭(臺灣守護民主平台 秘書長)
- 廖福特(台灣人權促進會 執行委員,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
- 林宗弘(澄社 執委,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江妙瑩(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董事長)
- 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 工作貧窮與租稅政策研究室 主任)
- 陳平軒(台灣農村陣線 副秘書長)
- 劉于濟(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 常務理事)
- 紀惠容(勵馨基金會 執行長)
- 呂秉怡(巢運共同發起人,崔媽媽基金會 執行長)
- 許嘉恬(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 秘書長)
針對近日兩大黨對總統辯論爭議主辦媒體問題,17個公民團體共同發起聲明(詳見下列聲明全文及連署名單)。臺灣守護民主平台秘書長李仲庭代表發起及連署這項聲明的各團體提出四大訴求,要求各政黨應儘速舉行全面性的政策辯論,不只是總統候選人應儘速辯論,也應舉辦「副總統辯論」及「政黨辯論」;辯論主題亦應涵蓋各項政策:食安、原住民、移民、性別、長照、托育、稅改、住宅、居住權(迫遷議題)、薪資提昇、勞動、農業、環境與能源、集會遊行權、人權機制、憲改、國會改革、司法改革、貿易協定、兩岸與國防外交等。
圖一:婦女新知基金會監事楊婉瑩教授發言
婦女新知基金會監事楊婉瑩教授指出,這次大選政見成了作文比賽,候選人只在自己的造勢活動中進行單向的、片面的宣導,卻沒有與對手、民眾間的政策對話平台,缺乏政策審議、辯論的過程,有違民主國家的慣例文化;以目前民調來看,這次大選的結果很可能出現女總統,我們希望政策上也應出現性別民主的相關辯論。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則抨擊兩大黨目前的性別政策只提及托育、長照,其實性別議題涵蓋很廣,例如少女培力相關政策、落實CEDAW婦女人權公約及性別主流化等,也很重要。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秘書長許嘉恬指出,這次大選雖然有不少女性候選人,但性別政策不夠全面,希望各黨放下技術性爭議,儘速展開更多、更全面的政策辯論。
台灣人權促進會執委廖福特研究員則從所關切的人權機制、人權公約、迫遷議題、集會遊行權等,要求各政黨的政策辯論,除總統候選人外,也應請副總統候選人、立委候選人等進行政策辯論。例如:慣例上副總統將擔任「總統府人權委員會」召集人,因此在人權實踐上,副總統的人權主張有關鍵的重要性;各政黨也應說明其政策理念,以供選民投下政黨票的考量。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江妙瑩也從食安、環境議題切入,要求進行全面性的政策辯論。憲法保障健康權,但從食安案件的判決看到司法、立法、行政部門對法律竟有如此不同的解釋認定,總統責無旁貸,應站出來協調各部門。再如TPP等經貿談判,打算讓食品快速通關、危及食安管控,我們選民需要知道總統候選人對這些嚴重問題的看法究竟如何?
台灣勞工陣線主任洪敬舒疾呼兩大黨不應迴避一些重要議題,如:工作貧窮、租稅改革等,勞工權益不該淪為經濟的附庸,真理愈辯愈明。巢運共同發起人呂秉怡則痛批兩大黨談的居住權政策,簡直像是小孩子的演講比賽,兩大黨都不敢碰一些關鍵問題,例如不動產的稅制改革;因此呼籲政策辯論應全面進行,愈多場愈好。
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常務理事劉于濟強調,身心障礙者的意見常被邊緣化,一些民主國家的政策辯論、政策說明,都會有手語翻譯等措施,使身障者即時得知政策訊息,進而得以提問、參與討論,因此他呼籲臺灣也應比照辦理。
公民團體痛批兩大黨,沒有任何技術問題可以作為推託的藉口,距離投票日僅剩一個多月,選民需要瞭解各政黨對各項政策的主張。澄社執委林宗弘副研究員呼籲盡快進行各政黨的政策辯論,澄社在1990年代就已經辦過總統辯論,現在爭議的轉播技術性問題,根本不該成為問題。台灣農村陣線副秘書長陳平軒批評,覺得總統候選人像是小孩子吵架,這是國家未來領導人的格局嗎?例如農陣關切的農業政策、水土保持、貿易自由化對農業衝擊等問題,各大黨仍未有相關政策論。
公民團體建議「三立」電視和「公視/四報一社」以協商或抽籤決定舉辦的先後順序。婦女新知基金會監事楊婉瑩教授表示,我們不介入兩大媒體團體的爭議,不過我們強烈建議媒體與政黨協商轉播事宜時,應考量公共性、普及性原則,畢竟有些家庭並無接收有線電視。台灣人權促進會執委廖福特研究員則建議無線、有線媒體可考慮合作聯播。
+++++++++++++++++++++++++++++++++++++++++++++
共同聲明
距離明年(2016年)1月16日的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僅剩大約一個多月的時間,中選會也已經完成所有參選人的競選登記。然而到目前為止,不論是總統或副總統候選人,區域立法委員參選人,政黨提名的不分區立委候選人,都未曾舉辦過正式的辯論,實在是本次歷史性大選的一大缺陷。
民主政治不僅僅是競選與投票,還包括審議、說理與辯論。民主政治甚至可以說就是「辯論政治」也不為過。在內閣制的英國,國會每遇到有重大議案需要表決,一定先進行相當完整深入的辯論,並可在網路上閱覽。英國首相及其部長們,反對黨領袖及其議員們,分別「擠坐」在國會兩側長凳上,專心聽著各種意見的發表與交鋒,可深切感受到民主政治的審議、說理與辯論,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無可詫異,亦絕不能推託。
在總統制的美國,總統固然不與議員辯論,但是參眾兩院內對各種重大議題也會輪流發表意見進行政策爭辯,而不僅是表決算人頭。至於總統大選,從黨內初選到正式競選,更是透過多次的辯論,讓選民有充分機會來了解候選人。以今年為例,正式的初選都還沒起跑,民主黨與共和黨就都已經舉辦多次黨內辯論,由媒體和公民對候選人提出尖銳的提問。不只是美國,今年也舉行過大選的加拿大與英國,在競選期間其各黨領袖(潛在首相人選)也舉行過數次的辯論。英國的辯論曾開放現場提問,加拿大甚至還特別舉辦以法文進行的辯論。
辯論不只是上述國家的民主歷史傳統,在臺灣民主化的歷史中,辯論也是重要的一環。不僅民主化過程中的國會經常上演激烈的辯論,就總統選舉來說,近十餘年也已經進行過多次總統大選與初選的辯論,20年前的1995年,民進黨還曾舉辦總統黨內的初選辯論,TVBS並曾全程轉播。因此透過辯論說理來爭取選民認同支持,也是台灣民主運動的重要內涵。然而,我們也看到辯論的民主文化在近年來的衰微:國會中沒有政策辯論,只有羞辱官員;總統選舉過程中,只有放話互鬥,沒有政策論辯。
綜合這些經驗,我們可以說:
沒有辯論,就是沒有民主!
本次大選,各界最注目的仍是總統競逐。很遺憾的,兩大黨仍不斷地以各種可笑的理由,在推託舉辦總統候選人的辯論。而且,臺灣自從2008年開始第一次政黨票的投票以來,從未對於政黨票,進行各政黨的政策辯論。在此我們要嚴正的指出:持續推託,不進行辯論,不讓人民有了解候選人與政策的機會,是對人民的蔑視,對民主的嘲弄,更是對民主實踐的否定與傷害。
圖二:各團體的訴求與主張
針對這些狀況,公民團體在此提出下列的主張與訴求:
1.技術問題,技術解決,儘速辯論
本次大選要儘速舉辦正式的辯論,且不只一場,除了舉行總統辯論,也應考慮舉辦各政黨的政策辯論。台灣各界已經有許多舉辦競選辯論的經驗,沒有任何技術問題可以作為推託的藉口。針對目前爭議的主辦媒體問題,請「三立」電視和「公視/四報一社」協商或抽籤決定舉辦的先後順序,至少各舉辦一場總統辯論
2.拒絕辯論,請說理由
就民主的實踐而言,總統及國會選舉的辯論,既由媒體主辦,政黨及其侯選人都是受邀參與辯論者,若有任何政黨拒絕參與辯論,有責任對選民說明拒絕參與辯論的理由,接受公開檢驗,否則即是蔑視選民。
3.辯論要全面:各種議題都要辯
在兩場總統辯論中,辯論的主題至少應包括(但不限)以下議題:食安、原住民、移民、性別、長照、托育、稅改、住宅、居住權(迫遷議題)、薪資提昇、勞動、農業、環境與能源、集會遊行權、人權機制、憲改、國會改革、司法改革、貿易協定、兩岸與國防外交等。
4.辯論要全面:「總統」、「副總統」與「政黨」都要辯
若媒體善盡民主社會的監督責任,也應舉辦「副總統辯論」及「政黨辯論」。副總為統備位元首,辯論有其必要。政黨辯論,應由所有提出全國不分區立委名單的政黨(聯盟),推派1-2位不分區候選人參與辯論。區域選票與不分區選票既然各自獨立,分開計算,各政黨要爭取政黨票,理應對選民說明其重要政策與理念。
圖三:17個公民團體共同發起聲明,要求各政黨應儘速舉行全面性的政策辯論,不只是總統候選人應儘速辯論,也應舉辦「副總統辯論」及「政黨辯論」。
聲明共同發起單位: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婦女新知基金會、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澄社、台灣人權促進會、勵馨基金會、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巢運、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社團法人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台灣勞工陣線、公民憲政推動聯盟、經濟民主連合、台灣教授協會、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共17個)
◎個人或團體名義參與聯署行動:https://goo.gl/dZ4ny2
連署團體:(邀請中)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環境法律人協會、台灣原住民領域守護聯盟、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農村陣線、卡債受害人自救會(共7個)
連署個人:(以下順序依照姓名筆畫,目前共95人)
蘇彥圖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羅浩瑋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生)
魏晨帆 (誠品表演廳)
顏厥安 (臺大法律學院教授)
瞿欣怡 (作家)
謝祐中 (金融保險業職員)
謝承泰 (靜宜大學法律系學生)
鄭安寧 (作家)
蔡宗殷
蔡呈熙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
潘于岡 (個人)
劉靜怡 (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劉俊霙 (正誠法律事務所律師)
廖浩翔 (政治大學學生)
廖彥豪 (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助理)
賈文安 (個人)
詹逸凌 (林口長庚醫院主治醫師)
葉炳輝 (營造業工程師)
葉 浩 (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楊坤潭 (工程師)
黃嵩立 (台灣國際醫學聯盟秘書長)
黃紳原 (台灣大學歷史所學生)
黃郁晴 (貿易專員)
黃若晞 (台灣大學碩士生)
黃奕欣 (台灣大學科法所學生)
黃長玲 (臺大政治系副教授)
黃同展 (道明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教師)
黃禾田 (新北市公民)
覃玉蓉 (婦女新知基金會政策部主任)
曾俊銘 (和睦設計美術設計)
彭少甫 (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系研究生)
喬政翔 (中國文化大學學生)
陳維元 (清華大學學生)
陳湘君 (漢帝創新學習中心教師)
陳景瑄 (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學生)
陳柏穎 (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生)
陳柏元 (文化大學學生)
陳昭如 (臺大法律學院教授)
陳奕昕 (台北大學法律學系學生)
陳冠廷 (台大法律學研究所學生)
陳宜倩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陳志銘 (自營經理)
陳弘之 (台大醫學系學生)
陳大為 (諾貝爾牙醫診所牙醫師)
陳 逸 (婦女新知基金會培力部主任)
郭怡青 (德臻法律事務所律師)
郭忠豪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訪問助理教授)
許靖豪 (IMFT QRA engineer)
許靖傑 (中原大學財法所碩士生研究生)
許美策 (淡江大學學生)
許民憲 (法爾法律事務所律師)
莊家豪 (國立陽明大學碩士研究生)
張嘉尹 (世新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兼法學院院長)
張信寶
張昀庭 (德翰國際有限公司負責人)
張良裕 (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助理)
涂予彣 (涂予彣律師事務所律師)
祝平次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徐偉群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副教授)
孫國成 (東吳學生)
洪英政 (結構技師)
柯以琳 (編輯)
施震堂 (政治大學日文系學生)
姜貞吟 (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
金冠成 (衛福部台北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邱敏達 (退休)
邱伊翎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
邱文聰 (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
林敏聰 (臺大物理系教授)
林政佑 (京都大學研究生)
林欣怡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
林宗弘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佳穎 (學生)
林秀怡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
林任遠 (台灣大學研究生)
林 恩 (立法院助理)
孟憲安 (台大法研公法組研究生)
沈秀華 (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
杜文苓 (政治大學公行系教授)
李佩雯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副教授)
李志文 (中原大學財法所研究生)
李中暘 (運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長)
李 昀 (醫院個管師)
呂佳旻 (彭婉如基金會專員)
吳慧珍 (華美航運業務)
吳振豪 (新光人壽業務組長)
吳東牧 (公共電視製作人)
朱柏霖 (業務)
王慶麟 (工人)
王聖安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專員)
丁宇徵 (JRF執行秘書)
LingChun Lin (Chilin Foundation staff member)
Kalesekes Kaciljaan 黃喻祺 (陽明大學研究生)
Ka0 Shu-Fang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Medical Center Research Software Enge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