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教育文化

批判文化與教育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是讓性別平等生根、改變社會的重要工作。我們檢視教科書與傳統文化中的性別歧視與刻板印象、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法立法與落實、挑戰傳統文化對女性的限制與迷思,從基礎教育落實性別平等概念與實踐、消弭性別霸凌,監督媒體中的性別角色與對女體的消費與窺探,落實多元性別平等與權益保障。

不懂自律的網路鄉民 永不落幕的陳冠希事件

文/歐陽瑜卿 婦女新知基金會文宣組主任

 

桃園永平工商傳出學生將性愛影片放於網路廣泛流傳的事件。事情曝光後,學校找來男女雙方家長進行協調,兩名學生亦於事後辦理轉學手續。影片中的男女主角雖然被迫從校園蒸發,事件所引發的效應卻在校園中持續發酵。整起事件宛若陳冠希性愛照片的校園翻版,看不見校方對於影片散播者的懲處情形,取而代之的,竟是協議讓學生轉學藉此粉飾太平,這和當初陳冠希性愛照片流出時,社會大眾要求陳冠希與阿嬌道歉,陳冠希進而退出香港演藝圈的情形,可說如出一轍。 自拍者被陌生人侵犯隱私、上傳轉寄,還要出面道歉;這次事件更怪異的是,被拍者被侵犯隱私、上傳轉寄,還要遭受網路鄉民對女性當事人不公平而殘忍的各種評語,男性當事人、旁觀者、拍攝者,卻未受到網路輿論抨擊。性被搬移至臺面下、以性別觀念更形保守的姿態進行公審;另一方面,網路上的散播行為,卻因為執法鬆散而變得更加肆虐,形成了一種既壓抑又喧囂的矛盾情勢。

全案因為違反性自主而進入調查程序,然而隨意散播影片者並未因此受到法律的實質懲戒。網路科技的發達與影音設備的提升,改變了資訊的流通模式,媒體握有的傳播權力被下放到普羅大眾中,許多沒有資源的人們,憑藉著網路的流通功能,實現了一件又一件的不可能任務。然而,正也因為網路世界的低技術門檻和流通特質,許多人的隱私因為資料外流而受到懲罰,最常見的莫過於性愛影片的散播。不管是以報復為目的的分手情侶、惡意破壞當事人聲譽的手段,或者單純好玩的天真行徑,皆使事件主角為此付出相當的精神心力。

女性的性愛隱私,之所以成為明顯的攻訐手段,與社會對它所抱持的保守態度有關。我們除了希望社會大眾對於性事應持有正面態度外,在此,更要嚴正提出網路使用者應當尊重當事人隱私權的聲明。不管是為了滿足偷窺慾望或行使社會正義所進行傳播行為,只要未經當事人同意,便不應私下進行複製與傳播。要知道幾分鐘的影片內容,對當事人而言,可能得花費後半輩子來進行療癒工作。尤其是某些標榜娛樂八卦的主流媒體,在處理這次事件的態度方面更加偏頗,不僅未見持平的報導,反而違法擷取網路上流傳的畫面,大篇幅的細節描寫或刻意特寫的性愛畫面,亦流為與網路鄉民同調的偷窺者,對於當事人更是二度傷害。

除了媒體自律無效的問題,從這些事件,我們也看到性別平等教育的缺乏,愈來愈多人將惡意曝光對方的性愛隱私,做為分手的懲罰報復;愈來愈多網民對於不經當事人同意而觀看其性愛隱私,感到麻木不仁,當作無聊的消遣。這些網路傳播與性愛隱私問題,應成為嚴肅課題來找出解決之道,畢竟在網路自律機制尚未成熟之前,誰能保證自己不會是下一個陳冠希、下一個阿嬌?

(本文節錄刊載於2008.5.6《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議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