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身體自主

從身形外貌、舉止投足、到性與生育,女體向來都是不同專業所關注及相爭詮釋的戰場;藉由各種論述與文化,不斷型塑女孩/女人的樣貌,卻鮮少關注女性做為主體的意願。新知長期關注性自主議題,以積極同意(yes means yes)為核心,翻轉現有體制與修法;回歸身體自主,無論生/不生,肯定女性對生育的自主與能動性。

2009女學生營隊【課程III】子宮,在十七歲最後一天─未成年女性的生慾與生育自主權

文/趙文瑾  婦女新知基金會開拓組主任

主持人:楊婉瑩(婦女新知基金會副董事長/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引言人:江盛(馬偕婦產科主治醫生)
蘇芊玲(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監事)

作為一個投入中止懷孕政策研究多年的婦產科醫師,江盛醫師在課程一開始就反問大家,許多人都把青少女懷孕的議題講的相當嚴重,但,「在場哪一個人的祖母、曾祖母,不是青少女懷孕而生下自己的長輩呢?」且過去一些強調青少女懷孕問題嚴重性的論述裡,經常把台灣說成青少女懷孕生產比例最高的國家,不過回顧2002年到2006年間,台灣的青少女生產數不但下降,甚至可說是全世界最低。

這樣的陳述並不意指問題無足輕重,畢竟社會型態的確和幾個世代前的面貌完全不同,但與其強調「性」的「差錯」,不如把它放在「貧富差距」的脈絡中來理解。在江醫師個人的觀察中,大部分懷孕的青少女背景都比較弱勢,她是打工的、是單親家庭的、乃至於被棄養的,並且也經常跟亂倫或是強暴等問題混雜在一起。當我們把「貧富差距」放進來思考後,便能明瞭經濟考量對於懷孕青少女來說是何其重要。社會新聞中經常可以看見男孩子因為女朋友懷孕,而必須去搶超商以支付醫藥費的案例。這是法律對於中止懷孕的一種歧視。再加上法令雖然保障懷孕女學生的受教權,但在實際狀況中依然很難見到大肚子的女學生坦然的在校園中接受教育。

在過去所受的教育中,性經常是一種極端的論述。性會令人「一失足會成千古恨」,或者很超現實的被描述為「性很神聖」。當我們把性過度簡化時,反而讓人生失去很多珍貴的體驗。蘇芊玲拿出一張「性的向度表」,邀請在場的大家標示出自己生命經驗中對於性的理解與定位。當生育是從發生性行為開始時,我們是否更應該去思考自己跟性的關係是什麼?當性的正向與負向可以同時並陳、彼此交錯時,懷孕的經驗何嘗不是?

芊玲接著說道,在場這麼多年輕的女學生,可能很多人並不覺得自己會有生育的規劃,可能因為妳不想,或者因為妳是女同志,但即便生育可能(或不可能)在我們的生命經驗中發生,我們也會都因為一個公民的身份而去進行思考,在這個生育的公共議題上,我們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是啊,什麼樣的角色呢?年輕的女學生要怎麼來進行「青少女懷孕」這個既切身又疏離的議題對話呢?在Open Space的討論中,我們看到許多精彩的思辨。有的小組決定討論「若懷孕了,妳會怎麼想?」思考不同年齡層中,面對懷孕可能採取的作法與困境是什麼?有的小組則從「性教育」的角度出發,倘若過往接受的性教育是狹隘且貧乏的,那麼一個好的性教育應該擁有怎樣的豐富面貌?有的小組認為,當我們一昧要求女性避孕時,是否也可以談談「一個自主的性協商」應該如何發生在異性戀伴侶間,有沒有什麼活潑好玩的對策?有的小組則認為,「母職」不是跟隨生理機能而來的天賦,如果這個社會有人不能養而不想生,當然也會有人能養而不能生,現行的社會機制中,我們如何創造出一種更有彈性的機制,讓養育與家庭的形式可以更多元?

看到學員們討論的這麼熱烈,工作人員也忍不住忘了「本分」跑下場參與。在台灣,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非常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說法:「嬰靈」。這種從超自然與宗教角度出發的威脅,經常讓許多人難以在同一個脈絡進行溝通,但是又切實的影響眾多女性決定中止懷孕時的情緒狀態。希望學員們也來幫忙想想辦法!

這場Open Space就在熱烈的討論中結束,雖然,在台灣中止懷孕的討論已延燒多年,至今尚未止息,因為要討論的面向實在太多,涉及身體與生命的糾葛,又何其沈重!我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新血加入,從不同的角度湧進新世代女性的觀點,沖擊現有思維,在未來的身體疆界中,開創新局。

議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