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教育文化

批判文化與教育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是讓性別平等生根、改變社會的重要工作。我們檢視教科書與傳統文化中的性別歧視與刻板印象、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法立法與落實、挑戰傳統文化對女性的限制與迷思,從基礎教育落實性別平等概念與實踐、消弭性別霸凌,監督媒體中的性別角色與對女體的消費與窺探,落實多元性別平等與權益保障。

婚喪儀式性別意識之檢討

緣起:

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於民國90年通過之「婦女政策綱領」中揭示「改革具貶抑、歧視女性的民俗儀典觀念,落實兩性平等」的政策方向,檢視民間習俗及儀式背後所具有的性別觀點,並進行改革,以落實性別平等。而自教育的觀點而言,這樣的政策,也在於透過省思、改造對於民間社會具有重要意義之「習俗」及「儀式」的過程,對國民進行性別平等觀念之教育。

 國內對於「婚喪儀式中之性別意識」此一主題之教育,可供教師進行教學之資源,僅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在94年10月間邀請會員撰寫個人面對婚喪民俗儀式之經驗,集結出版「大年初一回娘家──習俗文化與性別教育」一書,欲落實此主題之教育,實須要更豐富的教學活動方案及教學媒材設計。除學校教育以外,欲改變目前社會大眾心中已存在的觀念,社會教育層面之推動也相當重要。

透過專題演講及分站工作坊形式,使參與者有機會重新檢視傳統婚喪儀式中所具有的性別歧視問題,並探討多元社會中,具有性別平等意涵的新的婚喪儀式的可能樣貌,研討會在11/17日於台大第二活動中心集思會議中心舉辦。        因此,婦女新知基金會承辦教育部委託之「我國婚喪儀式性別意識檢討研討會」,

本文:

專題演講「儀式、性別、多元社會主講人由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也是本會監事

蘇芊玲教授擔任,芊玲以自己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多年的經驗,說明在教育上欲培養學生多元、平等的觀念,教師所應具備的態度,並以性別的觀點檢視習俗的實踐,習俗同時具有性別刻板印象,以及男尊女卑的權力關係的再製,對不服從主流社會的家庭或婚姻選擇的個人,將帶來壓迫。針對學校教師,芊玲亦說明近年在教育體系內所進行的改革計劃,包括研究案、教育政策、性別平等教育法的通過等等,並舉出可做為教師教學的素材,最後則結合民間關於嬰靈的傳統信仰習俗,以及目前正推動修法的生育保健法中的人工流產思考期議題,說明習俗如何影響社會其他的層面,以及我們可以透過什麼公民運動來改變這樣的習俗。

專題講座「教學現場──婚喪儀式之性別意識再思融入學校教育邀請內政部《「我國婚喪儀式性別意識之檢討」研究報告》協同主持人,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委員陳惠馨教授,以及同為《大年初一回娘家》一書撰文者的蕭昭君教授,針對婚禮及喪禮部份分享觀察的結果。

陳教授認為,透過婚喪儀式性別意識的反思教育,我們有機會預演自己的婚禮和喪禮,事先計劃,才不會等到真正遇到的時候,手忙腳亂而胡亂接受他人的意見。此外,她也分析了幾個婚禮中重要的環節,包括訂婚結婚分別由哪一方負責、戒指、聘金等花費的支用等等。

蕭昭君教授則從親身的祭祖經驗,生動的說明父權社會中,如何「自然而然」的排除女性,而個人又如何可以透過柔性的方式抵抗,開拓出體制中性別平等的空間。此外,蕭教授也談到喪禮中常見的幾個狀況:女人的訃聞中見不到女人的主體性;女人不能依自己意見辦理喪禮;女人必須要在先生的喪禮上透過儀式表現自己的堅貞不二;捧斗的必須是男性;以及女人因為害怕身後無人祭拜而不敢離婚等。

下午則進行分站工作坊,區分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兩個不同層面,分別進行工作坊。教育前線──婚喪儀式性別意識檢討融入教學活動中,由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黃筱晶老師、會員王穎瑩老師擔任帶領人,藉由過去進行相關教學的經驗,說明如何將對學生來說尚不熟悉的婚喪儀式融入教學之中,並將參與者並分成婚禮及喪禮兩組,進行初步的教案設計。

黃筱晶老師與參與者分享課程的設計,可能的教材形式、融入式課程的四種取向等等,黃筱晶老師特別提到,性別平等教育的進行,往往不能夠一蹴而及,而必須一點一滴進行。王穎瑩老師則以自己實際進行婚喪儀式性別意識反思教學的經驗與參與者分享,她認為生活中無處不性別,可以以學生生活中的素材進行教學。而進行婚喪儀式性別意識反思的教學,也是一趟對自己的反省之旅,如何能夠以更平等、尊重多元的方式進行教學,也是性別平等教育背後重要的概念。

社教廣場──婚喪儀式性別意識檢討之社教推廣活動設計的成員組成,除了政府民政相關單位外,也有民間團體及一般民眾參加,在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呂木蘭老師及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黃馨慧教授帶領下,各小組從反思自己參與習俗的性別經驗出發,嘗試發想社會教育推廣活動的可能形式。

黃馨慧老師與呂木蘭老師以資料照片,與實際拍攝友人婚禮的影帶,與學員分享和討論各項婚喪儀式中的禮俗意涵,傳統的習俗中建構不平等的權力關係的儀式延續至今,今日實際的婚禮進行的狀況,仍有許多以篩子遮新娘子、過火、跳床等等習俗,目前印刷廠提供的喜帖和訃聞範本,其中文字也有許多性別問題。

分組的討論,參與者從檢視自身經驗出發,發想不同的社教推廣活動形式:以相聲方式呈現過去、現在、未來之婚禮儀式樣貌;設計”大家來找碴”活動,讓民眾以找尋有性別歧視的程序來反思婚喪儀式中性別不平等的現象;亦有小組設計具有兩性平等意涵的喜帖,顯現更平等的婚禮樣貌。

 

此次研討會報名踴躍,當天共計有88參與者(不含工作人員)共同與會,討論也相當熱烈,足見這是一個人人都有深刻感受的議題。習俗、禮儀的傳統規範深入人心,改革絕非一蹴可及,需要從學校教育做根本改革以外,還需要以社會教育的方式推廣改革,未來本會也將繼續在社會教育這一方面努力,朝觀念推廣和禮俗改革的方向努力。

議題分類: